一旁的另一位大臣赶忙点头附和:“罗大人所言极是,陛下圣明。陛下还可在朝堂之上,不动声色地逐渐削弱李显的势力。将他的心腹之人,巧妙地调离重要职位,再安插陛下的心腹之人取而代之。如此一来,即便李显心怀不轨,妄图谋反,也难以掀起太大的风浪。”
李旦微微点头,脸上忧虑之色稍减,但仍紧锁眉头说道:“二位爱卿所言,确有道理。然而,朕心中仍有顾虑。若安抚过度,只怕会让李显误以为朕惧怕于他,从而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但若监视过于严苛,又恐引起他的警觉,促使他加速谋反之心的行动。这其中的分寸,实在是难以精准把握啊。”
此时,一位一直沉默不语的老臣,缓缓抬起头,目光沉稳而深邃。他清了清嗓子,不紧不慢地说道:“陛下,此事确实棘手万分,犹如在刀刃上行走,容不得半点差错。但依老臣之见,陛下可在安抚与监视之间,努力寻求一种微妙的平衡。一方面,对李显的赏赐务必恰到好处,既要让他充分感受到陛下的皇恩如同浩瀚海洋,又不至于让他觉得陛下软弱可欺,心生轻视之意。另一方面,监视之人的挑选至关重要,必须精明能干,且行事隐秘,如同暗夜中的影子,绝不能让李显察觉到丝毫异常。同时,陛下还可寻觅一个恰当的时机,让李显为朝廷立下一些功劳。如此,既能彰显陛下对他的信任,又能使李显忙于政务,无暇顾及其他,分散他谋逆的心思。”
李旦听后,眼中顿时一亮,仿佛在黑暗中寻得了一丝曙光。他微微向前倾身,急切地说道:“老爱卿此计甚妙,着实让朕茅塞顿开。只是这赏赐与监视的具体细节,还需诸位爱卿细细谋划,务必做到万无一失。至于让李显立功之事,不知诸位爱卿可有何具体想法?”
罗英再次思索片刻,而后说道:“陛下,如今边疆之地时有战乱,百姓苦不堪言。陛下可派李显前往边疆,协助当地将领抵御外敌。如此一来,若李显能奋勇作战,立下赫赫战功,陛下便可对他大加封赏,既彰显陛下的公正无私与英明决断,又能让李显感受到陛下的恩宠;若他无功而返,陛下也可借此机会,对他加以斥责,顺势削弱他在朝中的影响力。”
李旦听后,连连点头,脸上露出欣慰之色:“此计甚好,正合朕意。就依诸位爱卿所言,此事便全权交由你们去办。但一切行动务必小心谨慎,切不可打草惊蛇,以免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众人齐声应道:“陛下放心,臣等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托,为陛下分忧解难。”
商议完毕,众人各自散去。李旦望着众人离去的背影,心中默默祈祷,希望这一系列精心谋划的举措,能够成功化解李显带来的危机,让自己的皇位更加稳固如泰山,让大唐的江山能够千秋万代,长治久安。而罗英等人,在离开密室后,深知此事责任重于泰山。他们明白,一场没有硝烟,却关乎着大唐命运的战争,已然悄然拉开了帷幕,而他们,已然身处其中,无法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