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儿,吴浩顿了一下,然后看着现场众人继续讲道:“更为关键的是,在紧急突发状况下,系统的智能化优势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
比如,当舰艇遭受敌方攻击,部分部门、岗位出现人员伤亡、失能,或是舰船因战损需要紧急进行管损作业时,传统系统可能会陷入短暂混乱,影响应对速度。
但我们的智能作战指挥系统具备自动应急处理能力,能依据预设程序和实时状况,迅速启动相应应急预案,自动调配其他可用资源,执行必要的紧急操作,最大程度降低损失,维持舰艇的战斗效能。”
“此外,这套系统还具备自主战斗值班和勤务值班功能。
以往,舰艇上部分岗位需要安排大量人员轮流执勤,耗费人力且易因人员疲劳导致疏漏。
如今,智能作战指挥系统可承担起部分重复性、规律性的值班任务,通过智能传感器和自动化流程,时刻监控舰艇关键部位和系统状态,一旦发现异常即刻报警并采取初步应对措施。
这不仅能大幅减少这些岗位的执勤人员数量,优化舰艇编制,还能保证值班工作的高效、稳定运行,为舰艇长期执行任务提供有力保障。”
吴浩的讲解深入浅出,专家们听得频频点头,眼神中满是对这一前沿技术的赞叹与对我国海军装备现代化发展的期待。
“也就是说,即便是这艘舰艇的指挥作战岗位上面的官兵全部失能了或者说发生了意外甚至可能牺牲了,这艘舰艇上面搭载的智能作战指挥系统在判定人员失能,没有人接管舰艇的时候,它会自己接管舰艇,从而自主进行作战或者执行任务?”一位穿着海军军装的专家这个时候开口询问道。
他的这个问题一出来,瞬间引起了现场众人的关注,尤其是诸多军官脸上都露出了忧虑神色,表情也变的严肃起来。
吴浩迎着众人关切的目光,神色沉稳,语气坚定地回应道:“从技术设计初衷而言,这套智能作战指挥系统的确具备在极端情况下自主接管舰艇的能力。
当系统通过多重生物体征监测与交互反馈机制,判定指挥作战岗位人员大面积失能,且在预设时间内无有效指令输入时,便会启动自主作战程序。”
“但请各位领导和专家放心,这绝非是要取代人类指挥官的主导地位,而是作为一种最后的兜底保障手段。
在自主作战模式下,系统会严格遵循预先设定的作战原则、国际法规以及战略目标。它所做出的每一个决策,都是基于海量历史数据、模拟推演以及实时战场态势的综合分析。
例如,在选择攻击目标时,系统会优先筛选对我方舰艇及编队构成最大威胁的敌方单位,同时充分考量攻击可能引发的战略影响,避免因盲目攻击而陷入战略被动。”
吴浩微微顿了顿,眼神扫过在场的海军军官们,继续说道:“为了确保自主作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我们在系统中设置了多重冗余和校验机制。
一方面,在软件层面,运用复杂的算法对每一个决策指令进行多维度验证,防止因算法漏洞或数据偏差导致错误决策。
另一方面,在硬件上,配备了独立的备用电源和数据存储系统,即便舰艇遭受严重攻击,部分关键系统受损,自主作战功能依然能够维持运行。”
“而且,舰艇上的人类官兵始终是整个作战体系的核心。在正常情况下,智能作战指挥系统更多地扮演辅助决策和执行指令的角色,为官兵们提供全面的战场信息和优化的战术建议。我们坚信,人机协同才是发挥舰艇最大作战效能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