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制度形成以后,皇帝担心内阁权力过于庞大,于是建立了司礼监来制衡内阁。开始的时候司礼监权力并不大,并且受到皇帝的严格限制,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内阁权力急剧膨胀,皇帝担心内阁权力过于大,赋予司礼监太监权力,相互制约,以求平衡。具体行政流程是:内阁对国家的政治提出处理意见,是以“票拟权”的形式参政、议政权,然后交给皇帝批阅,明朝后期皇帝怠政,审批的权利被皇帝划归到司礼监太监的手上,等于是分得了皇权的一部分,司礼监权力急剧膨胀,出现了王振、刘瑾等权势滔天的太监。这就是阉当的由来了。皇帝不断的下放权力,不断的培养宦官监察百官,这惹得那些文官十分的抵触!
试想,自己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上榜入庙堂,当官就是为了当人上人,没成想,进了庙堂自己归一帮太监管了!可笑可笑!
然而,内阁首辅这一重要职务,并不是由皇帝亲自决断,而是朝廷官员推荐,皇帝最终行使决定权。这样就催生了明朝中后期不同党派的竞争。为了争夺首辅这一权力,相互斗得死去活来,本来想用这种制度让朝廷政治清明一些,结果却搞得乌烟瘴气、乱七八糟,更使得明朝社会危机四伏。
诸如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了争夺首辅这一职位,用尽各种手段,赶跑了原来的首辅高拱,自己坐上首辅的宝座。这其中的血雨腥风,不足以为外人道也!
朱元璋废了丞相,朝中大量的政务就得他亲自处理。皇帝事必躬亲并不是件坏事,但庞大的工作量一个人根本不能完成。所以,朱元璋用了几个文士给自己当一下顾问,这些人都是五品以上官员,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参谋角色。
可以说,内阁成员开始的时候就是帮皇帝写写文稿、出点主意而已,到了仁宗时期,已经加衔至尚书侍郎,并且都在皇帝身边,自然权力增大了很多。到英宗少主登基的时候,大学士的“票拟权”显得尤为重要,内阁矛盾也就自然越来越激烈了。
万历十五年以后万历皇帝曾经多年不上朝,但是国家依然正常运转,期间还打了三场战争,最著名的就是抗击日寇增援朝鲜的战争,取得了胜利,内阁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竟然前后换了19任内阁首辅,这也使得政策不能持续执行,最后导致灭亡。
皇帝把手中权力分别给了太监、内阁、六部、东厂、锦衣卫等,所以,明朝内阁权力依附皇权的事实不容置疑,也就不可能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内阁政治制度,更不可能成为英日的内阁制度。这两者之间有个根本区别!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