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对外宣称为一种政治制度则是在永乐大帝朱棣时期,朱棣将六部的权利进行了提升,并对其进行了更加系统的分工,六部的威望与权利在此时达到了新的高度。
六部的发展主要源于朱棣好战,更喜御驾亲征,如此一来朝中无人监政,六部便成为了皇帝的眼睛,将朝中的大事小情第一时间送到朱棣的手中,加强了信息的流通效率,这便是朱棣时期明代六部的另一大作用。
内阁的产生也是衍生于朱棣时期,朱棣对于皇权的渴望高于任何一位明代皇帝,如此一来其更加重视培养亲信,也就是早期的内阁。内阁存在早期,主要是在皇帝御驾亲征期间将政治奏折进行整合与建议,在其发展成熟后,更是可以直接统领六部,权力直达中央各处。这时的内阁类似于皇帝的秘书团队,专为皇帝服务,帮助皇帝进行科学的决策,内阁制度初步建立以后,经过几代皇帝的改革,内阁制度日渐完善。
真正的“内阁”由明成祖朱棣建立。明成祖即位后,任命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员参与午门内的文渊阁的工作,始称为“内阁”。这些编修、检讨、讲读等官员不设置专属的办公地点,不隶属于任何部门,对于六部奏报也没有发表意见和决定的权利。
所以当时的“内阁”只是个替皇帝起草诏书,为朝廷官员提供咨询的秘书机构。永乐中期以后内阁逐渐发展到拥有掌管六部的权力,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到了明世宗嘉靖时期,内阁的权力已经发展到完全与从前的宰相一样,武英殿大学士严嵩为此专擅朝政二十余年。
明朝的“内阁”中最突出的人物当属洪熙、宣德到正统时期担任内阁成员的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时称“三杨”。他们在担任辅臣期间,功勋卓著、政治才能惊人,不但安定边防,还整顿吏治,使经济得到很好的发展,至此明朝走向鼎盛发展的道路,并使原本只是属于皇帝私人咨询机构的内阁成为拥有丞相权力的机构。
明朝以前历代王朝的宰相权力都非常大,往往采取群相制,分散宰相的权利。可见,有时宰相大权独揽,直接涉及到了君权,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宰相拥有的权利主要有决策权、参政权和行政权,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指的就是宰相。
明朝规定了朝廷事务的决策权必须是皇帝自己本人,内阁的主要权利只能是参政权,六部主要是行政权,地方上分别承担布政使司等,分管行政、司法和军事,三权互相制约,阁制度也达到了非常完善的地步。
到了嘉靖、万历年间分别出现了严嵩、张居正那样大权在握的内阁首辅。即便皇帝多年不上朝,内阁制度按照规定的流程办事,这两位皇帝躲在幕后,只处理朝廷的重大事务,看上去好似“怠政”,实际大权一直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不过这话的水分也挺大的。大权有没有在皇帝手中,看的是权臣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