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阿姐置力办嫁妆,春宁是没有经验的。好在大伯母拟了一张单子,只说让他看着置办,就那点银子肯定是没办法购齐的,只能买多少算多少。
只是春宁问询了几样东西的价格后有点傻眼:他身上揣的这点银子真的买不了两样!
十里红妆是娘家人给的底气,除了金银财宝绫罗绸缎外,更是女人的一生。
大户人家嫁女儿才有的场景历历在目。长姐出嫁时大红床开路,浩浩荡荡的队伍由上百号家丁随从护院送进了吴家。
看着眼前大红床的价格春宁明白了大伯母在拟阿姐时为何叹气:她知道目前肖家全部家当都不能为阿姐买一张大红床。
“公子,这是黄花梨木的婚床,贵府在哪条街,公子看得上我们这就送货上门。”
“多谢了,我再看看。”
不得不说,读书让春宁的气质不弱,京城大户人家养起来的公子哥往那儿一站,再加上今日穿的是长姐送来的京城新式布料做的衣衫,更显了七分贵气。
见他站在大红床前看了又看,似乎在下着某种决心,小二都不敢怠慢连忙表示可以送货上门。
“暂时不用,我再看看。”
春宁心里是难受的,如果祖父没有蒙冤,肖家没有落难,阿姐的嫁妆不至于这么寒酸:他连一张大红床都没法给阿姐买!
“行,公子随便看,我们店的家具都是上好的木料,我师傅的工匠手艺也是顶顶好的。”小二卖力的推荐:“毫不夸张的说,在蜀州我师傅郭木匠排第二的话,没人敢称第一。”
“公子好眼光,选择了我们郭木匠的店。我们也提供上门量尺寸定制家具。根据贵府新房布局量身定制,可以由公子提供材料也可以指定木材”
工匠手艺好,材料好,款式新颖,但是价格也高。
这个家具店可不比别人的每天都是人来人往,这儿是三天不开张,开张就能吃三年。
好不容易来一个有眼光的客人,小二卖力的推荐。
“公子您看上哪一款……”
“不用了,谢谢,回头有需要再来找你们。”
人家越热情春宁越是不好意思,得体的准备撤退。
看着春宁走出店门,小二还是很遗憾的。
“你还真是不怕累啊,和他说这么多,你看他像买得起这种黄花梨木床的人吗?”旁边一个小伙儿就势利眼得多:“不是我说,他进门的时候我就看出来了,根本就不是买得起的样子。”
“为什么?”
小二是新来不久的学徒,对师傅交待的话句句上心。
师傅说对客倌进门就得热情招呼,详细介绍,不可怠慢。
三师兄怎么说一看他就买不起?
也是,依着三师兄的个性,买得起的客倌他会像狗腿子似的上前献殷勤,老爷公子夫人太太嘴甜得能腻死一个人。
“你看他才多少岁?”
“十四五岁的样子吧。”小二道:“富人家的公子哥儿十四五岁订亲,十六七岁完婚都是正常的,不像我们这些穷人家的孩子,没点本事二十岁都没办法娶上媳妇。”
“是啊,十四五岁的公子哥,你说什么样的家庭需要一个还没成年的孩子自己来订婚床?”
小二愣了一下。
“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双方从说亲开始到六礼都是长辈出面的,一个自己都还没长醒的孩子,哪就需要他来订。”
“所以三师兄就看得出来,他确实是买不起的?”小二不解道:“买不起为什么要来看呢?”
小二觉得自己买不起的东西连大门都不敢进。
“对了,三师兄说他买不起还看衣着吗?”
“衣着?”三师兄笑了一下:“你还真是年轻啊,他那身衣着倒是撑门面的,布料是蜀州没有的,如果我没看错的话,应该是时下江南最新式的。这人,家世不显赫,但又见过世面,认得咱们的好货,是真买不起的。”
“三师兄真厉害啊,不仅认得木材,还能识得客人身份。”
难怪师兄弟们都说他是一个见风使舵的,经他手卖出的家具很多,很得师傅器重。
自己来了半年了,学技术差侯,看店也不讨喜,后来的师弟都比自己厉害。
哎,还是笨了些啊。
还得好好学!
想着刚才的公子,小二还很遗憾,这是唯一一个认真听他讲完的客人,给人感觉挺好的。当时还觉得他应该是喜欢的,若是他能买得起……
春宁刚出店门就遇上了赵明华。
“春宁,你怎么一人出来了,这可是蜀州……”
说完又觉得自己太蠢了,春宁虽然没来过蜀州,但他是京城长大的人,只要识得字认得路,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赵哥忙完了?”
赵明华一到蜀州就忙他店上的账目这些,所以春宁决定自己出门走走看看。
想着手上的银子和大伯母开的单子,春宁心里有点发窘,他都没脸在赵明华面前说起这事儿了。
“春宁,我约了蜀墨斋的掌柜看几幅字画,你跟我一起去吧。”
“好。”
古董字画都在大伯母拟的陪嫁单子上,春宁刚才路过一家也去看了看,里面的字画倒也有几幅好的,可惜的是价格也好。
春宁就有一种无力感:看得上的买不起,买得起的看不上。
听赵明华的意思是他和蜀墨斋的掌柜熟悉,不知道价格上能不能让一让,如果有合适的买上两副也能凑个数吧。
春宁跟着赵明华走了一会儿,走到了一间字画店。
咦,这不是自己刚才看过的吗?
一抬头,好吧,正是蜀墨斋,只是自己刚才只顾着往店里走都没有看招牌。
“赵公子来了。”店小二见状连忙热情招呼:“我们掌柜吩咐了,赵公子来了直接上二楼雅间喝茶,小的这就去请掌柜的来。”
“好,有劳。”赵明华点了点头,对春宁道:“走吧,我们上二楼雅间喝茶。”
春宁发现,不仅店小二,连二楼掺茶水的小二都对赵明华很熟悉。
“赵公子请,这位公子请。”
赵明华点了点头,食指轻敲了桌面一下。
春宁看明白了,这是对倒茶的小二表示点头致意的意思。
说起喝茶,还是跟着赵明华才学的。
以前他可不愿意喝茶,他喝的是祖父或阿姐调配的养生汤。
到蜀地后发现这儿有钱没钱的老人都喜欢喝盖碗茶。
在镇上会有大大小小的茶馆,花上两文钱坐半天,当然他们喝的或许不是茶,还是那种感觉,是那种气氛。
赵明华曾带着春宁去坐过那种老人们坐的茶馆,他们一边抽着叶子烟一边咳嗽一边谈论着家事国事天下事。
用赵明华的话说,不管哪一个茶馆总有一两个能吹牛的老人享受着被众人崇拜的模样。那个时候的他们早就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侃侃而谈,大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天上的事儿知一半地下的事全知道的意思。
喝茶的老人们听得津津有味,有时候还要附和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