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石敬瑭的行为也引发了诸多矛盾与问题。他的卖国求荣之举,使得许多有识之士与爱国将领对他离心离德。他们无法忍受在这样一个毫无民族气节的皇帝统治下苟且偷生,纷纷暗中谋划反抗。一些地方藩镇开始拥兵自重,对中央政府的命令阳奉阴违,甚至公开叛乱。后晋内部陷入了动荡不安的局面,政治局势日益混乱。
而契丹方面,由于石敬瑭的百般讨好,其对中原地区的野心愈发膨胀。他们不断地向后晋提出各种无理要求,试图进一步控制后晋的政治、经济与军事大权。石敬瑭为了维持与契丹的关系,不惜牺牲本国的利益,对契丹的要求一一应允。这种不平等的外交关系,使得后晋逐渐沦为了契丹的附庸国,失去了独立的政治地位与民族尊严。
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敬瑭在国内国外的压力下,身心俱疲,最终在天福七年(942年)忧愤而死。他的继任者石重贵虽然试图改变后晋对契丹的屈辱地位,采取了一些强硬的外交政策,但由于后晋内部实力已经被严重削弱,且在长期的屈辱外交下失去了人心,最终无法抵挡契丹的再次入侵。开运三年(946年),契丹军队南下,后晋灭亡。
石敬瑭甘当儿皇帝的事件,对五代十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政治方面,它破坏了中原地区的政治格局与民族关系。幽云十六州的割让,使得中原王朝在北方的地缘政治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此后的宋朝在建立后,始终面临着北方契丹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强大军事压力,在军事防御上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北方边境的防御,如修筑大量的城池、组建庞大的禁军等,但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宋朝的政治制度与军事战略,使得宋朝在对外关系上始终处于一种相对弱势的地位。
在民族精神方面,石敬瑭的行为极大地打击了中原地区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他的卖国求荣之举成为了一种耻辱的象征,深深地烙印在中原人民的心中。这种民族精神的创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对民族尊严与国家主权的重视与维护。在文化上,它也引发了人们对忠诚、气节等传统价值观的深刻反思。在那个乱世之中,石敬瑭的行为让人们看到了人性在权力与利益面前的脆弱性与堕落性,促使人们更加注重对道德品质与民族气节的培养与坚守。
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看,石敬瑭与契丹的勾结,开启了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一种新的互动模式。此后,其他政权在面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时,也不得不考虑与之的关系,或战或和,都受到了石敬瑭事件的影响。这种互动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进程,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矛盾与冲突。
石敬瑭甘当儿皇帝的事件,是五代十国历史上的一个黑暗篇章,它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展示了乱世中人性的丑恶、政治的黑暗与民族的悲哀。它警示着后世,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守民族尊严与国家主权,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而做出卖国求荣的行为,否则将给国家、民族以及历史带来无法估量的灾难与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