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伐魏 嬴政 朕怎会被唐雎吓破胆……(2 / 2)

她安慰对方:“文学作品和史学作品是有沟壑的,后世学习语文也不在于研究历史、而是其中的艺术手法。”

就像学习《荆轲刺秦王》,又不是学习刺客的手法,是学习里面的遣词造句啊!

但被抹黑了形象的嬴政本人,自然是不大乐意,继续杠其中的逻辑:“那荆轲宵小将匕首藏匿于图中,可见秦国宫殿上无法携带兵器,或是无法近身朕。”

“这唐雎怎么又能拔剑,又坐在朕的对面?”

夏安夷托着下巴:“好像确实有点矛盾,可能你被唐雎吓坏了,所以调整了策略?”

老祖宗一个把其它几国打得哇哇大叫的人,被唐雎几番话吓坏,听上去也不是很靠谱的感觉。

嬴政淡淡道:“你往常读课文,不看

将不同的课文注释结合便是:【荆轲的事情发生在公元前227年,唐雎入秦国是公元前225年。】

所以必然是有些矛盾了的。

夏安夷表示以后知道了,还不忘好心地劝诫对方:“所以攻魏的时候,别忘了和安陵国和谐相处哦。”

不然要被写在课文里,凭借其中色厉内荏的“天子之怒”,被后世当反面教材了。

嬴政的微笑不明。

应该是答应会“和谐相处”的意思。

而随着时间线的提前,在秦军先后攻破韩、赵,对魏国出手后,原先的刺客大军们也按捺不住了,开始商量相应的对策。

没有燕太子丹这个高调的组织者,更多的刺客是坊间自发的。因为他们自诩侠士,看不惯这个天天打仗的秦王政。

他们的第一步——先打造精良的兵器,能够一击毙命。

刺客侠士们转悠了一圈,突然发现秦军的兵器翻新了好几个版本。不仅冶铁技术升级了,其中的剑刃、机关都变得厉害了。

原先的流水线兵器,突然能跟他们手里的比肩了。

刺客团:“??”

冶铁技术也就罢了,关于煅剑技术,一夜之间秦国怎会有这样大的突破。到底是谁把熟悉的技术,给泄露出去了?

刚刚融会贯通了灌钢法、自己原先煅剑技术的徐夫人:“……”

他正准备出山炫耀一二,突然发现秦王政那小子速度比自己更快,都已经在大规模生产了,兵器水平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而昔日老朋友们,都在寻找是谁把技术、交给了对方。

徐夫人:“……”

要不然下回再出山炫耀吧,这事其实也不是很急。

无论刺客团们在酝酿什么风暴,或是安陵国会不会派传闻中的唐雎来,都无法阻挡秦国进攻魏国这件事。

魏国自惠王亲手将商鞅送给秦国后,便开始走下坡路。如今信陵君不在,王贲等人的军队月余后,轻易打到了魏国首都大梁附近。

夏安夷没在军令中看到蒙恬,有些好奇:“大恬呢,他这次不跟着出兵吗?”

嬴政淡淡道:“前些日子蒙骜去世,秦国痛失一位良将。”

“蒙恬心情低落,自请去北边戍守了,也算是散心罢了。”

说完一句节哀后,她久久没有回话。主要是不知该如何安慰,或者说老祖宗本人应当看淡这些,已经平静接受,也不需要安慰。

嬴政道:“世上之人皆需自渡坎坷,蒙恬也不例外。”

比起过度干预对方,不如让其自我沉淀。

夏安夷想了想,将后世一些……制作美食的法子告知对方,希望能带给远在边关的蒙恬一些好心情。

此后秦统一六国中,是蒙氏兄弟戍守边关,才避免了后顾之忧。

大恬也许会成熟蜕变,但也要像之前这般,开开心心的啊!

而有了后世的剧透,嬴政也得知了历史上,秦国灭魏时所用的方法。

【当年魏惠王迁都大梁,开凿了连接黄河的运河与水渠,建立了密布而发达的水网。】

【而秦始皇灭魏,便是引黄河水灌大梁城的方法,致使魏国最终投降。】

史书里关于灭魏,仅仅只有三个月。

更不必说现下秦军的武器和实力,早已今非昔比。因此,对于攻大梁城是否需要沿用这样的计谋,便有待商榷。

带兵的王贲表示,先前便有武安君白起,引水攻破楚国郢都的成功例子。如今魏国虽弱但仍在抵抗,这样的方法更为高效。

更好地保存秦军的力量,留着进攻之后的楚国和齐国,不好吗?

嬴政正欲同意并下令,便见光幕倏地浮现了文字。

【大梁被水淹后平为丘墟,秦朝于其故地置了开封县,其后在不同的朝代更名过汴州、金陵和南京。】

【大梁也就是开封,素有“七朝都会”之称。它是我们的八大古都之一,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最重要的是,它在宋以后完成了经济中心的转移。】

光幕的开启似有些不合时宜,嬴政瞥了一眼,语气平静地问对方:“这也算是、你们那考点之中的内容?”

看着可不像。

所以对方这时候凑热闹,总不会是太清闲的缘故吧?

夏安夷眨了下眼,发现情况比预想的好。至少老祖宗没有因为被打断而迁怒,或是根本不将这些提示放在眼里。

与其让对方怜悯大梁城中的百姓,不如从他所在的角度出发。

她侧头想了想,开始循循善诱:“你有没有觉得,大梁听上去挺有钱的?”

日后的经济中心哎,如今作为魏国都城也很繁华。

老祖宗难道不想打劫一番、哦不应该说是合并至秦国,充盈国库的吗?

粗暴地水淹的话……可着实有些惋惜了呢。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