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河流分析 和政哥互相“借鉴”答案……(2 / 2)

而像匠人这一类的存在,都是重经验轻理论的,因此一项技艺,很容易在动荡中失传。

【《秦始皇本纪》中最开始的几年曾多次提到,岁大饥、蝗虫从东方来以及天下疫的记载。这一切在水渠的修建后才得到改善。】

听到这里,嬴政笔尖一顿。

自从后世的剧透以来,所提到的历史事件皆是比较重大,而并没有详细讲其中的细节。

光幕里提到的这些天灾,按照时间线来算,其实并没有太过遥远。

倘若想要尽可能地避免旱灾、虫灾这些,便要尽早做好预防和更多的准备。

他目光微凝,然后落在旁边的郑国身上,语气略微带点不满:“你听了之后难道没有什么感想,能将原本的计划修正一二吗?”

郑国:“??”

对方刚刚不是还让他别光顾着写笔记,怎么现在又嫌他只会听课、没有动笔的呢?

真是有些难搞。

【而河渠书的记载中,在秦汉以后关中地区的水渠修建和改进后,关中成为了沃野,再无凶年。】

【那么大家来看一下题目,水渠的修建分别从哪些方面,改善了当地的农业呢?】

夏安夷还没来得及写题,就听到郑国微微疑惑道:“水渠是连接河流、灌溉农田和取水之用,难道还有其它的用途?”

是时候碾压对方、让他震惊下后世的知识了。

她想了想,结合上回课学过的知识,写下了“缓解土壤盐碱化”之类的答案。

然后听到老祖宗不明的语气,提醒道:“你们夫子说过,答案不能太过简略,要拓展一二。”

被实时耳提面命的夏安夷:“……”

她瞅瞅对方,轻轻道:“我看见了,你刚刚写笔记的时候,剽窃了我的答案。”

别说,没想到老祖宗还会集思广益、看上她所写的答案。表面上又不显出什么,一派平静而毫不心虚的模样。

嬴政面不改色、淡淡着道:“何为剽窃?不过是合理借鉴一二罢了。”

毕竟他也看见了,在自己将对方简略的答案润色拓展后,她也同样借鉴了、疑似剽窃了些他的句子。

何必五十步笑百步。

郑国:“……”

真是不理解这群人的脑回路,杠来杠去不知在做什么。

【除了我们所说的灌溉水源、防治盐碱化的功能,水渠的位置选择,还决定了其流经起伏大的黄土层。】

【从而轻松地带来了肥沃松软的土壤,在地势平坦处积累下来后,更利于农业的发展。】

嬴政及时地提问郑国:“你从方才的这些中,学到了什么?”

郑国记忆力不错,很快能完整地复述一遍:“自然是水渠的用途,分别有这几种……”

“寥寥几字,记起来快得很。”

夏安夷一边复盘和吸收知识,一边实在看不下去了,提醒道:“你又不需要考试,该学的难道不是,该如何将这些化为实践吗?”

从老祖宗微妙的神情能看出,郑国应该是最难带的一届。

比起老实干活的公输逊和徐福,含金量差远了。

经她一提醒,郑国恍然地应了声:“的确,这说明水渠的路线,中途要利用山脉和地势差,然后主体应当是连接,一些平坦宽阔的农田。”

“若是按照这图上降水量的不均匀来看,最好还应设计一种、能储存之后急用的东西,类似粮仓一样来储水。”

夏安夷听着这形容,觉得有些像水库的感觉。

古人虽技术还没达修建人工水库的水平,但能看到,郑国在图纸上,开始选择合适的湖泊或是洼地,似有引水蓄水的想法。

【那么渠,有什么不足或者可以改进的地方?】

【比如从渠首看,其是利用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因此河流的下蚀作用会加重,所以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眼见着夏安夷写完“河道易改变,渠首需不断更换位置”。

郑国挠了下头:“这泥沙虽能带来肥沃土壤,但也会抬高渠首啊。若是几十年就要重修一回,也太过麻烦了。”

嬴政淡定开口:“那便依照先前课堂提到的,多种植被进行固沙。”

“或是用一种材料,将渠首处的形状进行固定,减轻这种下蚀作用。”

只是截止目前,还没有哪种材料能办得到。

夏安夷看着光幕上的图,发现除了“郑国渠”外、还标注了“白渠”之类的字眼。知道这些是后世另修的水渠,最终交织成了完整的水系脉络。

她眨眨眼:“或者除了主干的水渠外,再造辅助的水渠。既能扩大灌溉面,也分担出一些水的压力来啊。”

嬴政同她四目相对的瞬间,似没想到她无形中开始进步了,微怔了下。

挺好的,不至于白长了一个脑子,终于开窍了。

他瞥向摸鱼的郑国,平静道:“我们都在帮你一起想法子了,你还不即刻动笔、修正一二?”

郑国懵了下,总感觉好像有哪里不太对。

明明自己才是那个被抓来、被迫为仇敌秦国打工的可怜人,为什么还要因为摸鱼的态度,产生愧疚感?

郑国一边生无可恋地苦学现代地理知识,一边在昏暗的油灯下改着图纸。

那什么、他最初的计划好像是、借此当间谍来着?

总感觉线路越来越歪了。间谍当得没出息,打工的气还受了一堆。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