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大建设 六(核武)(2 / 2)

王建昆观察了2天后,易容成一个经常出来的内部技术员。

在门岗,警卫只是对着证件看了看就放行了。

王建昆全程都模仿着那个内部技术员的神态,递证件时是俯视的,拿回证件时还用手弹了弹不存在的灰。

因为那个警卫的等级比技术员低,所以技术员是看不起警卫的。

进去后,王建昆快速的沿着反应堆外围走,超能力投射范围全开的情况下,可以避开绝大部分的监视,行走的过程中,他将整个反应堆的内部情况投射到脑海里。

此时这座反应堆已经完成设备安装了,朝鲜的研究人员正在逐个的对设备进行调试。

王建昆在里面没有多待,30多分钟,将反应堆里里外外都投射到脑海里之后,就打道回府了。

回去之后,他在宁迪本基地内,开始建造第一座第一代的石墨反应堆。

首先是基建工程建设。

因为今后还要制造多座这种类型的反应堆,所以他一边用超能力制造,一边让技术人员学习他提供的技术资料。

宁迪本地区其实也是处在地震带边缘的,所以为了今后的安全,他在基建工程上做了更多的预防措施。

比如抗震地基高达10米,比朝鲜的7米地基还厚3米。

生物屏蔽墙(钢筋混凝土地下室,预埋管线的通道)厚度达到5米,比朝鲜的那座反应堆厚3米。

外围的混凝土地基和壳体他采用了大量的超能力辅助,每天开挖上万立方的土方。

然后制造石墨砖。

这种石墨砖的纯度需达到三个9以上。

在用超能力制造的同时,也让智子设计出相应的设备,让相关的研究所去研究制造,为今后复制这种反应堆提供石墨砖。

总共制造了6万多块石墨砖,然后指挥工人将这些石墨砖堆砌成立方体结构,内部还开了很多孔,用于放置燃料棒和控制棒。

金属铀燃料棒则是铀原料工厂制造的,是一种铝和镁合金包壳的天然铀。

冷却用的是轻水,冷却管道跟燃料通道并行,在反应堆启动后,会将反应产生的热量带出堆芯。

控制和安全系统跟氦气气冷反应堆类似。

控制棒采用碳化硼材料,将其插入堆芯可以调节反应性。

应急停堆系统使重力驱动控制棒快速下落,终止链式反应。

堆芯除了石墨和人力棒,控制棒,还有燃料处理设备,放射性废物处理设备,中子探测器,温度与压力传感器。

这些设备王建昆都是先用超能力制造,再将技术资料提取整理出来给到相关的研究所。

因为大部分工作都是王建昆用超能力制作的,所以这座专用于生产武器级钚-239的反应堆在短短的3个月就完工了。

到了7月份,一系列的测试在王建昆和大量技术人员的日夜奋斗下完成。

8月1号,这座5兆瓦级的石墨反应堆正式启动。

在王建昆的脑海里,由天然铀(含0.7%铀-235)制作的金属棒插入堆芯,然后自发的开始进行链式反应。

产生的快中子在石墨的慢化作用下减速,天然铀金属棒中的铀-238开始俘获这些慢中子,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变成了另外一种元素钚。

为了控制生成更多的钚-239,减少自发裂变率高的钚-240产生,燃料棒每隔1个半月就要更换出来。

这些乏燃料从反应堆取出后,放置6周左右降低放射性强度。

接着将这些冷却后的燃料棒切割后浸泡在浓硝酸中,溶解铀、钚及裂变产物,形成混合溶液。

然后使用磷酸三丁酯(tbp)萃取铀和钚:硝酸溶液中加入tbp/煤油,铀和钚被萃取至有机相,裂变产物留在水相。

用稀硝酸或还原剂(如fe)将钚从有机相中分离,形成钚的硝酸盐溶液。

重复萃取步骤去除残留裂变产物(如铯-137、锶-90)。

化学萃取过后。

将硝酸钚溶液转化为二氧化钚(puo)。

在高温氟化炉中用钙或镁还原puo,得到钚金属锭(纯度>95%)。

到了9月份,上述提前工作基本完成。

王建昆得到了常规方法提取到的6公斤纯度达到95.4%的钚-239。

到了这一步,钚弹的制造就完成大半了。

接着就是进一步的加工。

首先是铸造为高密度a相钚金属(密度19.8g/),适应核装药内爆设计。

因为钚非常容易与氧发生反应,所以必须对钚球表明进行钝化,防止钚球在空气中自燃。

接着就是钚弹的实际制造了。

钚弹必须是采用内爆式结构,即通过高能炸药精确压缩球形钚芯至超临界。

王建昆按照资料,设计的第一款钚弹就是带有中子反射层的,所以临界质量可以降低到5公斤。

如果没有中子反射层,那临界质量就要至少10公斤了。

内爆式结构其实是非常考验设计能力的。

因为爆炸波是弧形的,为了让爆炸波均匀的作用在钚球的各个位置,外层的爆炸药设计就非常重要了。

如果是从头摸索,那是必须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试验,从而找到最佳的爆炸药排列方式,确保爆炸波能均匀的同时到达中心的钚球上。

此时情报界是有很多资料了,所以王建昆只了几十万美金,就拿到了美国的钚弹设计图。

然后在宁迪本基地制造了好几种实验结构(中心的钚球用其他金属球代替)。

测试完成后,他选定效果最佳的一种结构,然后准备开始制造第一个正式的钚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