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三路北伐。】
【分别是东路军、中路军、西路军。】
【东路军是红巾军北伐的主力之一,领导人是盐贩子出身的毛贵。】
【毛贵原本是徐州芝麻李麾下的将领。】
【后便成为龙凤政权的一员大将,他颇有智略,重视根据地建设。】
【1357年二月,毛贵奉命率军由海州出海,乘海船登陆山东半岛。】
【他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三月攻克胶州、莱州、益都路、般阳路等地,声势大振。】
【元朝急忙调派军队镇压,均被毛贵击退。】
【四月底,毛贵所部又克莒州、滨州,并西进攻占了济宁路、东平路、大名路、东昌路等地。】
【元朝防守黄河的将领田丰也投降了毛贵。】
【至正十八年二月底,毛贵军攻占济南,在山东站稳了脚跟。】
【龙凤政权随即设立山东的官僚体系,以毛贵为平章政事。】
【毛贵不仅军事才能出众,在治理地方上也颇有建树。】
【通过他的苦心经营,山东成为红巾军稳固的根据地。】
【站稳脚跟后,毛贵继续北伐,进入河北。】
【接连攻占清州、沧州、河间。】
【三月,毛贵水陆并进,攻克蓟州,前锋抵达今北京通县,击杀元枢密副使。】
【此时距离大都仅有一百二十里的路程。】
【元朝廷震惊不已,许多官员建议迁都。】
【只可惜此时的毛贵军已是强弩之末。】
【河南的元军精锐赶来,双方在柳林会战,红巾军处于劣势。】
【东路军孤立无援,只得退回山东。】
【一直到后来,东路军内讧,毛贵被杀,山东大乱。】
【察罕帖木儿雷霆之势横扫山东。】
【毛贵东路军虽然最终失败。】
【但他们的一系列胜利意义重大。】
【关键是切断了元王朝的经济命脉——连接南北漕运的大运河,给元朝在经济上以沉重打击。】
【无奈之下,朝廷只能招安叛伏不定的海盗方国珍。】
【由他负责用海船,将江南的粮食自海路运往北方。】
【堂堂大元朝廷,竟然要靠张士诚、方国珍这些割据势力供养。】
【可以判定,失去了漕运补给的元朝廷,也只能等死了。】
【再看看西路军。】
【西路军的北伐早在1356年9月就已开始。】
【刘福通派出李武、崔德率军攻打陕西。】
【次年六月,又派出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等将西进增援。】
【李武、崔德部于至正十六年九月出师,首克陕州。】
【九月三日,西路军大败元军,杀参知政事述律杰,攻破入陕天险潼关。】
【此后双方围绕潼关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潼关多次易手。】
【至正十七年二月,休整后的西路军绕过元军主力,自武关攻入陕西,破商州,夺占七盘山,进据蓝田,前锋直指霸上。】
【西安城近在眼前。】
【关中震动,富户多逃奔入山。】
【元朝连忙指派察罕帖木儿过来救火。】
【察罕帖木儿原本在河南,本来就是客居,受制于人,现在被调到关中来可以占地盘。】
【察罕帖木儿就非常的积极。】
【而察罕帖木儿这个读书人,他投笔从戎之后,展示出的军事能力也确实很强。】
【一进关中就指哪打哪,分进合击。】
【微操秀的飞起。】
【连战连捷。】
【西路军连吃败仗,被打跑到四川。】
【然后休整一番,又再次进入陕西,数十万大军围攻凤翔。】
【然而在凤翔城下,红巾军中了察罕帖木儿的内外夹攻之计。】
【遭到前所未有的惨败,被斩首数万级,伏尸百余里。】
【西路军来回转战关中。】
【最终以失败告终。】
……
天幕外。
刘邦看到西路军都占领蓝田剑指霸上了,最终却没能拿下西安,也是不禁有些为他们惋惜。
“可惜,红巾义军功败垂成。”
“那边的东路军,巩固了山东之地,差点拿下大都。”
“最后虽然退回山东,但实力犹存,稳固一下地盘便可以再次进入河北,威胁大都。”
“而那大都元朝,漕运断绝,无法崛起。”
“在朕看来,东路军拿下大都,是迟早的事。”
“可惜毁于内讧。”
当然,刘邦作为封建帝王,屁股也是坐在皇权这边的。
“只能说,贼就是贼,为了名利内讧夺权,实在是必然之事。”
“而西路军嘛……”
刘邦对关中很熟。
“看他们的势头也很猛啊。”
“都到霸上了,这不是顺手就能攻克长安?”
“结果却是没拿下长安……难道是真就打不过察罕帖木儿?”
“话说,东西路都打的声势巨大。”
“那么中路军又是干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