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反贼?(1 / 2)

关于李渊的身份问题,他手下的文武大臣们大致可分为两个派别。

其中一派是以那些自起兵之初就一直追随李渊南征北战的将领们为主。

当初李渊也打着太平道的旗号,起兵。

哪怕李渊心中很想与太平道之间做切割。

但在外人眼中,李渊就是太平道的大贤良师,天策上将。

李渊与太平道已经无法割舍了。

而那些跟随的将领以及士卒也大多都认可李渊大贤良师的身份,也认可自己是黄巾军。。

然而,另一派则是在近三四个月时间里迅速崛起并壮大起来的大汉派。

自从朝廷颁布了那纸册封诏书之后,李渊麾下的众多文吏、世家豪强以及一些投降而来的官吏们纷纷开始认为李渊已然成为了大汉之臣子,拥有了汉臣的身份。

这两个派别之间的观点分歧日益明显,使得李渊阵营内部的局势变得愈发复杂微妙起来。

李渊如今所处的位置极为特殊且尴尬,一方面,他被尊奉为太平道的大贤良师和天策上将;另一方面,又身兼大汉的并州牧以及舞阳侯等重要职务。

这种双重身份使得其内部阵营呈现出一种极度分裂的状态。

在外人的视角来看,李渊既是拥有众多信徒的大贤良师,又是掌控一方军政大权的大汉并州牧。

如此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甚至相互矛盾的两种身份,竟然同时集中于一人身上,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然而,这一不可思议之事确确实实发生在了李渊身上。

对于李渊本人而言,尽管他从未公开承认过自己作为大贤良师或大汉并州牧的任何一个身份,但同样也并未明确予以回绝。

毕竟,在这样一个极其看重出身与地位的时代背景下,如果想要在各方势力之间周旋并站稳脚跟,就必须给自己寻得一个足以立足的名分或者说“标签”。

否则,若贸然选择自立为王这条路,那无疑将会面临巨大的风险和挑战,而这恰恰是目前李渊所不愿意轻易尝试去走的道路。

正因如此,当李渊亲口说出自己何时算作大汉臣子之时,麾下的文武官员们才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应。

那些武将们,此刻脸上纷纷流露出茫然之色,仿佛根本无法理解大将军这番话究竟意欲何为。

他们常年征战沙场,对于政治权谋之类的勾心斗角之事本就所知甚少,自然难以洞悉其中深意。

相较之下,那些心思缜密、深谙官场之道的文吏们,则在听闻此言后心中猛地咯噔一下。

他们惊恐地望向身为并州牧的李渊,脑海中瞬间闪过无数种可能出现的局面和后果。

其眼中的的意思:“你好不容易才洗清了反贼这一罪名,我们这些追随于你的人也有了光明的未来,你可不能糊涂啊!”

而此时,那名使者以及站在其身旁的两名匈奴副使,皆是满脸惊愕之色,难以置信地望着李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