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皇权更迭(1 / 2)

李弘暴病早逝的噩耗,如同一记震耳欲聋的晴天霹雳,毫无征兆地在大唐宫廷内外轰然炸开。这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瞬间让整个皇宫笼罩在一片压抑得近乎窒息、慌乱如无头之蝇的氛围之中。消息如疾风般传到北平府时,罗章正在静谧的书房中,全神贯注地翻阅着兵书,试图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养分。听闻此讯,他仿若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击中,手中那本沉甸甸的书卷竟不由自主地滑落于地,发出一声闷响,他的神色也随之变得格外凝重。

未过多久,宫中便火急火燎地传来旨意,武则天太后紧急召见各位大臣入宫商议大事。罗章不敢有丝毫耽搁,匆忙整理好衣冠,力求以最庄重的仪态面见太后。他深知,此次商议的内容必定关乎大唐的国运,容不得半点马虎。随后,他便随着传旨太监,一路疾行,火速赶往宫中。

当罗章踏入那金碧辉煌却此刻气氛压抑得如同暴风雨前乌云密布的朝堂时,只见诸位大臣早已神色匆匆地齐聚一堂。他们或是皱眉低语,或是交头接耳,议论声虽不大,却如细密的蛛网,弥漫在朝堂的每一个角落。罗章心中明镜似的,此次商议的核心焦点,无疑是在李弘无子嗣这一棘手情况下,究竟该拥立谁为新君,这可是关乎大唐未来走向的关键抉择。

不多时,武则天太后在一众宫女太监的小心翼翼簇拥下,缓缓走上朝堂主位。她的神色中透着深深的哀伤,毕竟李弘是她的爱子,但作为一国之主母,她又不得不强撑着那威严的仪态。她的目光如鹰隼般扫过众人,声音略带颤抖,却又努力保持着庄重,缓缓说道:“弘儿不幸早逝,此乃我大唐难以承受之殇。然国不可一日无主,今日召诸位爱卿前来,便是要共商立新君之事,诸位但说无妨,莫要有所顾虑。”

话音刚落,一位白发苍苍、满脸皱纹却仍精神矍铄的老国公率先迈出一步,恭敬地躬身行礼后,声音略显沙哑却坚定有力地说道:“太后,依老臣之见,按照皇室位次立储乃祖宗传下的规矩,李旦殿下身为嫡次子,理当继承大统。如此,方能稳定朝纲,顺应天意,使我大唐江山永固。”

此言一出,不少大臣纷纷点头附和,此起彼伏的声音在朝堂中响起:“老国公所言极是,按位次立储,名正言顺,实乃当前之良策。”

罗章心中暗自思忖,李旦行事果敢,颇具决断力,若能登基,或许能为大唐带来一番新的气象,开创出不一样的局面。正思索间,却见另一位大臣从队列中站了出来,恭敬地拱手说道:“太后,老臣以为,李显殿下虽位次稍后,但他心思缜密,犹如细腻的丝线,善于权谋,仿佛一位高明的棋手,更能应对如今复杂多变、波谲云诡的朝堂局势,实乃储君的不二人选。唯有他,方能在这乱世之中,引领大唐这艘巨轮平稳前行。”

朝堂之上,大臣们迅速分成两派,各执一词,争论得面红耳赤。一时间,朝堂内嘈杂声四起,气氛愈发紧张,仿佛一触即发的火药桶,随时可能爆发一场激烈的冲突。

武则天太后静静地听着大臣们的激烈争论,眉头微微紧皱,那紧皱的眉头仿佛凝聚着千般忧虑与思索。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深沉忧虑与审慎思索。待大臣们的争论稍歇,她缓缓开口,声音虽不高,却如同洪钟般在朝堂内回荡:“诸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然哀家意已决。李显自幼聪慧过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颇具治国之才,且在朝中亦有一定根基,人脉广泛。明日,哀家便下旨立李显为太子,待弘儿丧事结束,便正式登基,君临天下。”

大臣们听闻,虽有人心中仍有异议,但见太后主意已定,如同铁板钉钉,也只好纷纷跪地领旨,整齐而响亮地说道:“太后圣明。”

罗章心中虽对太后的决定有些意外,毕竟按照常规思路,按位次立储更为常见,但他也深知君命难违的道理,只得随着众人一同跪地领命。

第二日,武太后的旨意便如春风般昭告天下,立李显为太子。李弘的丧事在一片肃穆悲痛的氛围中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皇宫内外张挂起洁白如雪的白幡,仿佛一片哀伤的海洋。哀乐低回婉转,如泣如诉,仿佛在诉说着李弘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众人皆沉浸在悲痛之中,无法自拔。

待李弘的丧事结束,长安城迎来了一个看似平静却实则暗流涌动的日子。这一天,李显正式登基。皇宫内,钟鼓齐鸣,那激昂的鼓点和悠扬的钟声交织在一起,仿佛在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礼乐奏响,宛如天籁之音,回荡在皇宫的每一个角落。身着华丽龙袍的李显,在群臣的朝拜下,迈着沉稳而庄重的步伐,缓缓走上那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