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九十七)鞠躬尽瘁(1 / 2)

(九十七)鞠躬尽瘁

桓温看到这封信之后,喜出望外。这下子除了守卫都城建康的一部分军队,剩下几乎全国的军队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了。

他分别给各个州的军队发出命令,让他们到广成关集结,他桓温要一举击溃入侵的燕军。

听到桓温大军集结于广成关的消息之后,大燕国太宰太原王慕容恪给已经把洛阳城收刮一空的部下发出命令,“全军集结,班师回朝!”。

等桓温的大军抵达伊阙关的时候,燕军已经撤到了孟津关。等桓温大军抵达洛阳城的时候,燕军已经撤回到了黄河北岸。洛阳城重新回到了晋军手里。

对于慕容恪的用兵,大燕平北将军慕舆泥一头雾水。五万大军劳师远征,最后攻占的城池又原封不动的送还回去了。

虽然从洛阳城弄到了不少战利品,可这几个月大军消耗的粮草军需也不少。整体来说这次出兵,并没有得到什么收获。

看出来了慕舆泥的疑惑,慕容恪耐心的给他解释,“在春秋战国的时候,齐国左相田常有不臣之心,本来他想攻打小国鲁国给自己壮声势。但孔子的弟子子贡却劝说他攻打刚刚称霸的吴国。理由是‘内有忧则攻强,外有忧则攻弱’。齐国国君为了支持田常不被吴国打败,让田常掌握了齐国所有的军队。结果田常转身就逼迫齐国国君让位于他。”

喝了口水润了润因为说话过多而干了的喉咙,慕容恪闭起眼睛调整了一下越来越困难的呼吸。

看着慕容恪那张比几个月前刚出征之时更无血色的脸,慕舆泥就一阵阵心疼。而这几个月来慕容恪对他的谆谆教诲,更让他对慕容恪尊敬有加。

休息了一会,慕容恪又接着说道:“桓温就是东晋的田常,他早有不臣之心。此次我率军攻打洛阳,不过是给桓温一个掌握军队的借口和机会罢了。桓温此次挟大胜回朝,必然逼迫晋帝禅位,此后为了坐稳江山,肯定会清除各个世家大族的反对势力,而各个世家大族又怎么会束手待毙、任其宰割?”

说道这里,慕容恪突然猛烈的咳嗽了起来,一张苍白的脸因为猛烈的咳嗽泛起一阵潮红。直到咳出几口鲜血,慕容恪的呼吸才慢慢的平稳了下来。

慕容恪这种咳血的情况越来越频繁,一开始慕舆泥还十分担心,后来就慢慢的习以为常了。因为不习以为常他也没有任何的解决办法。

从慌慌张张、手足无措到视为平常、淡然处之,慕舆泥对慕容恪却是越来越尊敬。因为他知道,慕容恪的时间不多了。

慕容恪之所以对自己这样悉心教导,就是想要在临死前把自己平生所学找个传人,可惜自己实在不是一个好学生。

“如此一来,十年之内,江南再无余力北伐我大燕。”长时间的咳嗽让慕容恪的声音变得沙哑,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继续说下去,也没有影响对面的慕舆泥认真的听。

“吴王慕容垂虽然最终还是去了苻秦,但他的家人在燕国被照顾的都很好。如果苻秦将来有攻打燕国的计划,为了家人考虑,慕容垂一定会设法阻止。这样一来,燕国最少有将近十年的安稳日子。这十年,足够陛下成长了。”

这时候慕舆泥才真正明白了慕容恪这一次攻打洛阳的全盘计划,这一仗给他们大燕国打出了十年的时间。

慕容恪把和慕舆泥说的这些,也全都写成了奏章,让小皇帝慕容暐明白其中的深意。

在这之后,慕容恪就再也撑不住了,还没回到燕国都城邺城,慕容恪就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大燕太宰太原王慕容恪,薨!

当小皇帝慕容暐见到慕舆泥八百里加急送来的报丧文书,泪水夺眶而出。

太宰太原王慕容恪,这个他和母亲猜忌过的皇叔,为了大燕国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

当慕容恪的灵柩回到大燕国都邺城的时候,邺城已经是满城缟素。小皇帝慕容暐不顾众大臣的反对,坚持执子侄礼,也是一身缟素的孝服,出城十里迎接大燕太宰太原王得胜回京。

太原王的爵位由慕容恪的嫡子慕容楷承袭,只要慕容恪这一支还有继承人,这个爵位就是他们家的,为了证明这个决心,小皇帝慕容暐还特意给爵位加了一个“恒”字。从此爵位变成“大燕太原恒王”。

…………………

桓温兵不血刃就收复了洛阳,这是在他出兵之前绝对没有想到的。

原本他的计划是利用燕国这次南侵,趁机掌握足以让他逼宫的军队,如果能战胜燕国,则挟大胜、军功人望具足的情况下让皇帝禅位。

差一点的局面,与燕军相持,他则会趁机掌握更多的资源再逼宫。

最差情况则是,燕军兵势强盛,那他才会考虑晚一些再图穷匕现逼皇帝禅位。

但现在轻而易举得来的胜利,让他感觉有点不真实。做起事情反而犹豫起来。

“让陛下禅位,此事没有先例,要不先重新拥立一位皇帝?这样一是看看群臣的态度,二是看看王谢这些世家大族的反应?”

郗超一听桓温这样说,当时就急了。

“汉献禅位魏文之时可有先例?魏元禅让晋武之时可有先例?王谢若不赞成,难道南郡公能就此作罢?事已至此,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成,则南郡公荣登大宝,开创基业,流芳百世;败,则你我两族烬灭,遗臭万年!”

郗超的眼睛此刻都变得一片血红。这个时候打起了退堂鼓,开什么玩笑?

桓温性格谨慎,这种性格的人每到关键时刻就会缺乏当机立断的决心。

可经过郗超这么一击当头棒喝,桓温一下子就恢复了平时的清醒冷静。

率领着十五万大军,桓温得胜回朝。

晋朝的官制当中,中央没有专门的军事机构。尚书台最高长官尚书令,类似于宰相,副手为尚书左右仆射。参与军机,主管全国军政大权。尚书下有三公、吏部、客曹、驾部、屯田、度支共计六曹(后世演变成六部)。六曹中也没有专门主管军事的曹,但尚书诸曹郎(后改为五兵尚书)这个尚书助手的官职分为左右中兵、左右外兵、别兵、都兵、骑兵,主管士兵的日常工作。

而太尉、大司马、大将军多为爵位,而不是实职。

真正在军事方面具有实权的就是各州的都督中外诸军事,以及统领都城内禁军的中领军和统领都城外禁军的中护军。

(九十八)权倾朝野

中央也一直尝试削弱地方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武将权力。例如调动军队要有诏令、虎符、节等等来自中央的象征物。还在军队中的幕僚,如果长史、参军司马等都由中央任命。但真正遇到强势的人物,这些都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桓温对所有参与此次出征的将士们说:“出征之前,皇帝陛下发出诏令,所有人得胜之后到京都领取厚赏。”这一下,十五万在整个出征过程当中没有得到什么甜头的将士们,高高兴兴的就跟着桓温直奔京都建康而来。

一路上,所过诸州郡县,桓温全都打开官仓,布施百姓,赈济灾民。各处百姓全部交口称赞南郡公仁德。

等到十五万大军抵达扬州的时候,都城建康的一众君臣已经是乱成了一锅粥。他们虽然能猜出桓温想要干什么,但桓温自己没说破,他们也不敢说破,以免惹火烧身。

庆幸的是,桓温把十五万大军屯驻在了历阳,就不再前进。

历阳,是建康的门户,急行军一天就能够到达建康。

与差一点让皇帝逊位的“王敦之乱”齐名的“苏峻之乱”之所以影响巨大,就是因为当时苏峻是历阳内史。当时的国舅庾亮借着外戚的身份把持朝政,因为缺少忠心的军队,便想要掌控苏峻手中的流民兵为己用,但却不想用苏峻这个流民帅,于是苏峻被逼反了。

苏峻一举攻破都城建康,就是因为他掌握了历阳城。

桓温屯兵历阳之后,派出弟弟桓云,率兵截断各地对都城建康的各种供给。用不了多久,建康朝堂中的皇帝和文武百官就要面临着断粮的危机。

建康朝堂上的一些位高权重的大臣们,最开始还幻想着等到桓温上朝,如果确实显露出不臣之心,那就暗中埋伏下刀斧手将桓温诛杀。

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桓温并没有接受诏命入朝觐见。

一连数道诏命都被驳回。这下子朝堂上的众位大臣没了办法。

直到尚书令王述派人先去与郗超沟通了一番,皇帝司马丕才下诏封桓温为大司马,尚书右仆射,都督天下诸州中外诸军事,及

入朝不趋:趋,是快步走的意思,就是上朝的时候别人需要快步走表示对皇帝的尊敬,而桓温就可以慢慢走;

剑履上殿:自从荆轲刺秦王之后,所有上殿面见皇帝的大臣都不允许佩剑,现在桓温可以佩剑上朝。因为此时还都是以跪坐为主,所以上殿需要脱鞋,现在桓温可以不脱鞋;

赞拜不名:儒家讲,直呼其名是对人最大的不尊重,类似于指着鼻子骂人。但上朝的时候赞礼官是要称呼官员全名让大家认识的,而桓温从此只需要称呼官职就行了;

加九锡:皇帝赐予大臣的代表最高荣誉的九种礼器。

至此,桓温才派弟弟桓冲率领两万兵马进入都城建康,接任中领军中统军职位,掌管都城内外禁军。此后,方才让弟弟桓云恢复都城建康的各种供给。

桓温实际上已经掌握了整个朝堂内外。权倾朝野,不外如此!

…………………………

十一月底的辽东郡,早已经寒风刺骨,虽然还没到吐口唾沫还没落地就能冻成冰的地步,但握着长枪的手,如果不是每隔一盏茶的时间就换一次手,恐怕也早就没有了直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