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再次热闹起来。
讨论的核心还是一个字——钱!
这一次,朱厚熜没有再打嘴炮,拿出了真金白银。
内帑本来就只剩下百余万两了,幸好有出售蒸汽船的款项补充,以及朱家人的‘仗义援手’,内帑财富一下子达到了七百万两之多。
再加上宝钞的适当超发……
可支配数额,高达近千万之多。
这一来,上半年的支出算是有着落了。
与此同时,以工代赈正式步入正轨,开荒的开荒,种树的种树,长江黄河两岸的清淤修堤……全面开展。
紧接着,交趾、满剌加的粮食,陆续抵达南直隶。
朱厚熜直接令杨慎统一调度,积极投入以工代赈的进程中……
总体来说,大明还是一切向好,根本不似要出现财政危机的样子。
渐渐地,群臣不得不相信,皇帝好像真没打嘴炮。
该花的钱一文不少花,都这会儿了,学塾的建立还在继续……
皇帝太淡定了。
淡定到让群臣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
同时,心中也愈发不忿,皇帝御极三十余年来,到底藏了多少小金库啊?
二月初,严寒逐渐淡去,春暖缓缓到来。
朱厚熜终于有了大动作。
——给资本松绑!
准许商会成员在藩属国进行适当的投资,不过,谨慎又贪婪的朱厚熜口子开的并不大,只开启了两项:种桑、养蚕。
可即便如此,也让诸多大富垂涎欲滴。
大明气候恶劣,导致生丝的成本价逐渐走高,大明的人工成本也要高于海外不少,如若可以在海外种桑、养蚕,那生丝价格起码能低上一倍。
不仅成本价低了,而且还能扩产,更高效的去赚取西方诸国的银子。
消息一经传出,诸多大富立时就坐不住了。
然而,他们突然发现一个悲催又无奈的事实。
——自己不是大明商会的成员了。
事实上,大明商会一个成员都没有,所有人都随着李家撤了资。
如今政策出来了,他们却没有了享受的资格。
一个个大腿都拍肿了,一边悔不当初,一边埋怨李信。
你说你一个武将,跨什么行,做什么生意啊?
这下好了,把俺们全带沟里去了。
众大富气愤的同时,也不免怀疑,皇帝莫不是恶趣味上来了,故意拿人开涮的吧?
可很快,他们就意识到并非如此。
因为李家有了动作。
永青侯李信做生意不行,脸皮却着实够厚,一听说朝廷新政,立即哼哧哼哧的准备上海量银两,浩浩荡荡地赶赴京师。
主打一个投资海外什么的无所谓,主要是想加入商会了。
保定府沈家与李家上的生意往来最为密切,听说了李家如此,立即有样学样,一口气准备了六百万两银子,火速赶赴京师。
由于占了地利,沈家比李家到的还早。
就这,还怕朝廷不收呢。
经上次撤资一事,朝廷的信誉算是彻底立住了,再加上这诱惑实在是太大,根本无法拒绝。
李家阵仗实在太大,刚出金陵没多久,就传播开来,随后又听说保定府的沈家更是近水楼台……这谁还能坐得住?
一个个的立即活动起来,少则数十万,多则上百万,巨富数百万……
个个争前恐后,生怕去晚了,朝廷就不收了。
毕竟,朝廷也不差钱儿,大地震如此惨烈,赈济力度如此之大,朝廷都没停了学塾建设,据闻,就连漠北的融合事宜,都没受丁点影响。
朝廷真要是没钱了,皇帝会如此大手大脚?
根本不可能!
众所周知,穷人是借不到钱的,而不缺钱的人,反而会被人上赶着送钱。
时下就是如此。
朱厚熜的淡定和从容,以及不间断的大手脚,让群臣都拿捏不准朝廷真实的财政状况,地方大富又岂会去往朝廷没钱上面想?
……
消息传至甘.肃,李青长长松了一口气。
虽然早就有所预料,可没落实前心中难免忧虑,这下算是再也不用担心财政问题了。
不过投资海外一事,却令李青有些不是滋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