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2章 血战高丽(四)(2 / 2)

大魏风华 东有扶苏 4426 字 5天前

两万倭军天都没亮都开了南门跑路,大雾天限制了魏军斥候的视野,等到发现倭军的踪迹,倭寇们都跑出去十几里了,此时魏军连早饭都还没吃,贸然追上去倒是有可能给倭寇再来一记狠的,但黎盛看着眼前已经空了的光州城,最后还是打消了这个想法。

一堆丧家之犬,何必穷追猛打?当倭军决定撤出全罗道时,这场倭国入侵高丽的战争,结局就已经注定了,现在追上去倭军多半要急眼,而且万一倭军故意撤退设下埋伏...实在犯不上冒险。

魏定远元年六月初二,倭寇全军撤出光州,退往庆尚道,同日黎盛入光州城,全罗道光复。

自定远元年四月魏军挥师入高丽起,短短两个多月,倭军全线溃败,死伤合计近三万九千余人,其九军中最悍勇最能打的一军、四军几乎全军覆灭,前线主帅织田信虎于战场切腹,退到高丽最南方庆尚道的倭军只有不到三万人,战斗力遭到致命打击,疲惫交加,斗志全无,从主动退出光州就能看出来,他们已经打不下去了。

六月中旬,倭军继续撤退至蔚山、东莱、釜山等沿海地域,回到了几个月前他们登陆高丽的地点,看起来是想把还活着的人以及抢来的东西运回倭国,以此来弥补一些损失--或者说也不能叫损失,毕竟倭国什么都缺,相比之下还不怎么缺人,死几万人换来高丽南方三道的百年仓储,也许在倭国诸侯的眼里,这单生意还是赚的。

再过几年说不定还能再来一次,难道魏国这个高丽的亲爹还能时时刻刻盯着高丽不成?

说句实话,仗打到这个份儿上,从收复公州城解了开京之围以后,倭寇就注定翻不起什么风浪了,全罗道的意外光复则是让这个进程加快了许多,原本倭寇们还能在高丽国土上再蹦跶一段时间,然而在被魏军逼回庆尚道后也就只能愁云惨淡地收拾东西回家。

按照以往的惯例,现在魏军就可以拿上求援国书上写好的价钱,从高丽本土撤军了,高丽的军队虽然废物,但面对一帮连战意都没了只想跑路的倭寇,也不至于再被别人打到国都去,国与国之间可不讲究个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拿多少钱办多少事,真要拿江南的家底去帮高丽赶倭人下海,估计高丽君臣还觉得大魏的当权者比较傻,连这种赔本赚吆喝的事也干。

而且高丽君臣估计也不希望魏军继续打下去了,倒不是不想,而是不能,最严重的问题,还是缺钱。

魏军之所以能千里迢迢渡海而来,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军费是高丽出,换句话说,这四万大军出了江南,军粮和军饷都要高丽提供,阵亡士卒的抚恤高丽还得出一大笔血,换做以往或许高丽还撑得住,可之前高丽八道被打没了六道,家底几乎都被倭金两国抢光了,求援国书上高丽君臣付出的代价简直是天文数字,两相叠加,高丽的国库都快被打光了。

所谓打仗,其实就是砸钱,粗略估计,光是魏军入高丽这几个月,高丽要付出的军费就高达几十万两白银,再继续让魏军入庆尚道把倭寇赶下海喂鱼,估计高丽国王的裤子都得当出去。

所以当黎盛来到洛东江畔,手拿着高丽国王送来的信件,看着近在咫尺却不能一鼓作气将其歼灭的倭寇,只能略感遗憾地叹了口气。

“将军大获全胜,救一国于水火,建不世之功勋,”突然有道声音响了起来,“从今以后倭人听见将军的名字便会害怕得五体投地,将军为何叹气?”

来人是崔承允。

如果不出意外,在黎盛带兵返回江南之后,庆尚道的战事就变成崔承允带着高丽军队继续打了,当然,也有可能是其他人。

就算是黎盛,也能察觉到最近高丽的暗流涌动,不愧是喜欢玩窝里斗的国家,倭寇都还没彻底赶出去,回到开京的高丽君臣便开始了对崔承允的提防,那七道金牌--如今应该是九道了,已经说明了崔承允的下场会是什么。

不姓李,又握着这么多的兵力,还不遵旨意,这也就是在打仗,等到战事尘埃落定,崔承允不遭清算才怪了。

“在遗憾不能将倭寇赶下海喂鱼,”黎盛说,“明明已经打到了这儿,本将还派海军封锁了对马海峡,只差一步...没想到让本将停下来的居然是高丽王。”

换作以往,他不会和异国的一个将领多说什么废话,然而崔承允毕竟算得上出色的将领,还在战场上救过他的命,这些时日的仗打下来,两个人倒也熟稔了起来,倒也没什么不能说的。

崔承允脸上的笑意也浅淡了下去,看着偶尔打起浪花的江水,说道:“确实可惜,末将离开开京的时候,国库完好,应该还能再撑一段时间,然而王上如此着急让魏军撤兵,估计一是因为已经和金国谈妥,金国撤兵北方无战事,二便是因为倭贼气数已尽,王上需要几场胜仗来证明高丽大军也可以保家卫国,而不是只能靠大魏。”

黎盛挑了挑眉头,回头看着他:“你的语气,好像对你的王上有些怨气。”

“我不想隐瞒什么,怨气自然是有的,而且已经积攒了很多年,”崔承允说,“在现在的高丽,唯有李氏独尊,我姓崔,在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我这一辈子走到头,也只能摸到四品的边缘,而李氏宗亲只要成年,便能在朝中任职,我原以为我接受不了这样的事情,但后来入朝为官,带兵镇守地方,久而久之,也就渐渐默认了这个事实。”

崔承允低着头,嘴角挂着一丝嘲讽的笑意:“原本我都已经学着忍受了,可那天倭贼入侵的消息传到王京,王上和一众李氏宗亲的第一反应居然是离开开京跑到济州岛上避难,只留下我和一些不姓李的倒霉鬼在开京留守,我便知道,王上的命,李氏的命,确实是要比我们金贵得多。”

不知道什么时候,赵裕也出现在了一旁,他没有打断崔承允的话,却在下一次停顿到来的时候,主动开口道:

“大魏不会掺和高丽的国事。”

他看了默默听着的黎盛一眼,眼底带着一些警告:“高丽王的信送入大军,我们就该撤兵了,原本就只是响应求援国书而来,既然打完了仗,那就不要再继续耽搁下去。”

“我觉得他还没说完,我想再听听,”黎盛说,“这个话题还挺有意思的。”

江水拍岸,三个人站在江边的石台上,神情不一。

最后是崔承允打破了沉默:“我手下还有两万兵力,开京死守,南下数战,他们会听我的命令。”

“在找错了说这话的对象,我们是魏国的将领,不可能掺和这种事,”赵裕厉声道,“事实上我现在还没有让人把你拿下,扭送开京,已经是在报答前些日子的战场救命之恩了。”

黎盛也微微摇头:“我虽然有兴趣听下去,也从来喜欢看热闹,但这种事我也不可能点头。”

“我当然没有想过要让魏国参与进来,”崔承允轻轻摇头,“虽然眼下是个再好不过的推翻李氏王朝的机会,天下大乱,人心浮动,兵力散落...但对于魏国来说,有那份求援国书在,稳定的高丽,才是最好的高丽,比起我这个反贼,能继续付钱的王上自然是更好的选择。”

“那你为什么要在我们面前说出来?”

崔承允沉默片刻,好像在做什么艰难的决定,许久后他抬起头,眼里闪着决绝的光:“因为我能给魏国的,只会更多,而且我并不需要魏军帮助我颠覆李氏王朝,黎将军你大可以继续带兵南下,将倭寇赶尽杀绝,我只需要...魏军不回援开京。”

赵裕说道:“你之所以能说出这种话,只可能是你并不知道求援国书上高丽王开出的价格是什么,无论是你还是高丽,都拿不出更高的价钱。”

“我知道,高丽承担魏军的所有军粮、军饷、抚恤,魏国租借釜山港、济州港作为通商港口,租借期限五十年,魏国海上贸易税收变为原来的一成--感觉和不收也没了什么区别,高丽与辽国断交,变成魏国的藩属国,并且在战后拿出两百五十万两白银,最多五年付清,”崔承允一声叹息,“这的确已经是高丽能开出的最夸张的价格,除了割地,的确是找不到更能打动魏国的条件了。”

“所以你为什么会说出这些话?”

“因为高丽不是我的,所以我能比高丽王更舍得一点,只要能颠覆李氏王朝,我可以替无数不姓李的人做出决定,”崔承允说,“在这些日夜里,我想过很多次用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打动你们身后的魏国,然后我发现,其实做决定根本不用这么艰难,因为高丽原本就是中原的一份子。”

他说出了自己的价码:

“五百万两白银,十年付清,年息十分之一,若是高丽付不清,大魏可接管高丽海关、盐铁专卖权。”

“大魏租借开京铁矿、平安道金矿,拥有九十九年开采权,高丽仅拿一分利润分成。”

“战时大魏可无偿征用高丽全境稻米、马匹,战后延续为“平价收购”特权。”

“济州岛、釜山浦的租期改为九十九年,大魏可以驻军,高丽不得干涉魏军行动,大魏商民在高丽犯罪由魏国审判,高丽法司无权过问。”

“魏军协助防卫高丽都城,居于王宫禁军之上,魏军接管江华岛、仁川防线以防倭,高丽水师转向内陆。”

“高丽王须称大魏皇帝为父皇帝,国书用魏历、魏年号,废除高丽原有年号,高丽世子必须赴大魏为质,接受教化,成年后由大魏指定婚配,高丽四品以上官员任免需经大魏驻开京监国使核准,魏国可派遣顾问入高丽六部。”

一长串让黎盛和赵裕瞠目结舌的话,从崔承允嘴里说了出来,他好像不知道自己开出的价码到底有多骇人听闻,只是在语音落下后,沉默地等待着眼前两人的反应。

或者说,眼前这两人身后那个人的答案。

就算赵裕和黎盛从本质上是武将,也能意识到这些条件会让高丽变成什么,如果是顾怀在这里,大概会为崔承允的魄力以及赌性感到不可思议,因为这份条约一旦签订,就意味着高丽会彻底沦为半殖民地。

甚至于顾怀都可以大致推演出接下来的过程。

一到三年,由于战后恢复和大额赔款,高丽财政破产,经济崩溃,魏商垄断盐铁、米市,民间会爆发各种各样的饥荒,各地生乱,魏国通过赔款与经济掠夺,以及升级后的朝贡体系及内政干预权,控制高丽朝堂。

三到五年,已经在高丽驻军的魏军悍然平乱,以“协防”名义接管要地,魏军驻扎高丽全境,军费由高丽承担,高丽的军事体系彻底架空,丧失主权。

五到十年,高丽科举考试须加试魏国经典,禁用“夷狄”史书,最后通过合法化掠夺与渐进蚕食,先控经济命脉,再削军事主权,最后瓦解文化认同,使高丽人自愿为奴。

“为了能让魏国在这场内战中保持中立,末将的价码开得够不够?”崔承允说,“这已经是我能拿出来的,最高的价码了--我讨厌那种循序渐进,讨价还价的过程,既然一开始就注定是这个结局,那么还不如主动迈进这个阶段,我对面对倭国都差点被灭国的高丽死了心,既然这样,还不如彻底成为中原大魏的一份子,起码天底下,总归有高丽的一个位置。”

已经很难分清这一刻的崔承允到底是守护了开京的英雄,还是一个为了颠覆李氏王朝而不惜代价的卖国贼。

赵裕的声音有些沙哑:“这件事...这件事我们无法做主,需要将消息送到大魏,才能给你答案。”

黎盛也同样点头。

“我知道,”崔承允说,“但希望两位将军能稍微快一些,因为没有意外,王上的第十块金牌,大概就快来了,总这么拖下去,到时候就难免有了防范。”

赵裕按住剑柄,压下剧烈跳动的心脏,快步走回大营,开始提笔写信。

一封被标注“十万火急”的密信从高丽南端的全罗道送出,以这个时代最快的速度飞越大海,跨过平原群山,最后到达了大魏北境的某个地方。

一只手拆开了它,然后陷入了长久的停顿。

不知道过了多久,那只手缓缓拿起一旁的笔,蘸上饱满的墨汁,在信的下方,写下了一个字。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