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血战高丽(三)(2 / 2)

大魏风华 东有扶苏 5206 字 8天前

然而他很想问一问。

大王,您是不是忘了,金国之所以会起来反辽,就是因为辽国的三等人种制度,不把女真人当人?

而您现在要做的事,难道不是和辽国...一模一样?

......

随着忠清道的收复,高丽南方的战事逐渐明朗,开京之围被解,高丽君臣回京,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剩下的全罗道、庆尚道中,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在公州城被魏军收复后,倭国想一战而灭高丽的算盘彻底落了空,他们的身份瞬间从国敌变成了匪寇,而接下来,就必然是魏军与倭军的决一死战,魏军胜,则倭国这一次入侵血本无归;倭军胜,则高丽国祚再一次风雨飘摇。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首先动起来的却不是大摇大摆进开京城的黎盛,而是高丽的军队。

开京守将崔承允带着仅剩的两万开京守军悍然南下,越过公州城与锦江防线,在魏军分兵清扫忠清道内剩余倭军及其据点的同时,直扑全州。

全州是全罗道的首府,也是倭军退兵后大量兵力集中的地方,同时这里也囤积了许多粮草,向西可威胁魏军登陆地,向东可支援庆尚道。俨然是准备在这里和魏军再决一死战,这等军事重镇,就算魏军过来,怕也要打上几场恶仗,谁都想不到死守开京城的高丽军居然会这么有骨气,魏军还没动,他们先动了!

主将崔承允的话是:倭贼跨海而来,江山风雨飘摇,怎能尽靠大魏王师?我虽不才,仍愿带兵位王师开出一条血路赖,收复两道!

这一番话透着高丽仅存的血性,而守下开京城又紧接南征的崔承允在这一刻被高丽平民捧上了神坛,有人说他是高丽仅剩的名将,也有人说他是害怕功高震主,所以带兵出京免得遭到回京的高丽王清算--但这话很快就被其他人反驳,说堂堂高丽国王怎么会苛待如此功臣?

民间的议论声是止不住的,而回到心心念念王宫的李宗衍一开始还很开心,但听到这些流言后,他开心不起来了。

倒不是因为已经开始有人觉得他昏庸,而是愤怒于崔承允居然敢把仅剩的两万精锐兵力拉到南边去和倭人拼命,只留下魏军和一些杂牌军守高丽--这是在拿他的家底去挥霍,去赌博!

愤怒至极的李宗衍连下了七道金牌,怒斥崔承允不尊王令,不敬王师,私自带兵南下,要把他召回来,然而数天过去,等来的不是崔承允带兵回返的消息,而是他佯攻全州,引诱倭军从光州、南原分兵救援,途中设伏歼灭七千倭军的战绩。

这跟把他架在火上烤有什么区别?

事实证明,能守下开京崔承允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而那些在开京城内经历过血肉横飞守城的高丽士卒们也已经脱胎换骨,起码黎盛一开始就没指望过他们,接手城防后就忙着收拾忠清道满地乱窜的倭人,一抬头才发现崔承允居然还打了个胜仗,同时前线关于倭军兵力分布、各城城防之类的消息也被崔承允派人送了回来,替黎盛省了好大一番力气,这位高丽将领不仅没拖他后腿,反而还真的为剿倭大业尽了一份心力。

可崔承允偏偏就是没理那连着的七道金牌,该打仗打仗,该探路探路,手底下握着两万兵力也没高丽君臣敢去找他,民间的风声越来越激烈,崔承允的身影越高大伟岸,当初扔下开京逃跑现在又想把崔承允召回来的高丽王李宗衍就显得越像个昏庸无用的小人。

黎盛在一旁看戏看得心满意足,他还去参加了两场开京城内的朝会,看到高丽君臣都对如今的崔承允无从着手,原本只有党争而无分裂迹象的高丽现在因为金倭入侵而人心浮动时,这个一向不厚道喜欢看人倒霉的刺头摸着下巴笑起来一点也不掩饰自己的开心。

但看戏归看戏,该打的仗也还是要打的,确认了北边辽金还在打生打死,甚至金国还派了人来与高丽商谈归还西京的价钱,短时间内开京不会再有威胁,并且忠清道剩余倭军都被清扫干净后,黎盛在开京的校场点兵,正式南下。

不知道是不是从崔承允那儿得了灵感,亦或者说哪怕以黎盛看来全州也有点难打,所以黎盛并没有选择直接将兵力堵到全州城下,与倭军来一场城池攻防,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同为全罗道枢纽之一的光州。

与此同时,他也知道了接下来要面对的对手是谁。

在织田信虎于战场切腹自尽以后,其实倭军中就很难找到一个有威信统领全军的人了,毕竟倭国的大军是由几十位诸侯的兵力组成的,这些诸侯有大有小,兵力自然也就有多有少,从釜山港登岸的时候,七万倭军被分成了九军,战事顺利便各抢各的,一直打到高丽开京,这才有织田信虎统筹前线战事。

而织田信虎被黎盛坑死,剩下的近四万倭军自然也就分崩离析,又划分了几军不好说,但黎盛得知接下来魏军要面对的几座军事重镇,里面的守将都各不服气,也就是说别看倭军如今明面上实力还很强,但只要魏军抢占了交通枢纽,将各座城池切割,那么在片面战场上,占优势的居然还是魏军。

全州有兵力有粮草,不好打,崔承允带兵已经试过了,而且守护此地的倭寇很能打,来自于倭国民风最剽悍的九州地区,那地方穷山恶水连平民都出了名的不怕死,能来高丽抢劫的倭寇自然更厉害一些,然而对比之下光州的倭寇就比较好打了,不仅守将北条氏舜庸庸碌碌,连兵力也才堪堪过万,相比之下真的是软柿子。

所以魏军才刚刚进入全罗道,黎盛就做了决定,先打光州!

然而命令好下,真要硬打倭军固守的城池,难度还是摆在那儿的,黎盛很小心,他派兵分散于各处先抢占了交通要道,又在锦江防线上布置了一些战船巡弋,确保倭寇不会玩一招奔袭开京出来,才慢慢聚拢兵力往光州靠拢。

此时的崔承允还带着兵在全州附近打转,倭军的主力固守两座城池,魏军收复失地速度极快,到处都是好消息,就连窦学武那家伙都戴罪立功,在前线大破流窜倭寇斩敌千余,这种种消息加起来,让黎盛做出了一个判断--织田信虎死后,倭寇是真的快不行了。

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判断差点要了他的命。

眼见情况大好,黎盛已经不满足于只待在中军下达军令让全军推进,他打算用最短的时间把高丽事了解,毕竟徐缙的嘱托还历历在目,这事关王爷的北伐大业,他黎盛虽然是个刺头,但再给他几个胆子也不敢在这事上拧不清,所以黎盛很快就决定,各地魏军该怎么打还是怎么打,而他自己要领一千士卒五百骑兵,提前去光州城外探查。

这是道很离谱的军令,主帅侦查这种事情小卒们别说见了,听都没听说过,但考虑到下令的是黎盛,这家伙在江南打倭寇时就喜欢玩身先士卒,来高丽锦江公州大战他都敢骑着马督战四处逛,胆子不是一般的大,要去侦查好像也不是奇怪的事情。

五月二十二,黎盛出发了。

他走的路是窦学武已经打过去了的,一路上处处可见战场痕迹,遍地的尸体和兵器好像在说明窦学武这家伙领了军令打起仗来还是可圈可点的,而当黎盛带兵来到距光州城还有三十里的智异山时,他接到了斥候的回报,前方传来震耳的厮杀声,好像是窦学武带兵撞上了倭军。

这还得了?黎盛二话不说就带兵过去驰援,前方山谷中确实有倭军与魏军在厮杀,魏军被围在中央,黎盛瞅准时机,带着五百骑冲入敌阵,可等到冲进去后,才发现事情坏了。

倭寇好像有点多。

窦学武这一路打过来,那些战绩确实没虚报,而这也就导致,一路胜仗打过来,杀了千把个倭寇,还不肯罢休,居然一路追到了光州城外,要是其他地方也就算了,这里可是离全罗道倭寇的大本营就三十里,好歹也有过万人,你窦学武带三千人就敢过来闹事,还想赶尽杀绝,是不是太过分了?

所以探清楚魏军虚实的倭寇涌出光州城,在智异山将窦学武围住,窦学武这家伙也真不愧是个莽夫,见倭寇大部队来了居然不跑,反而觉得山谷地形倭军铺不开,有得打,干脆就堵在了中央准备和倭军死战。

这个时候黎盛来了,还没弄清楚情况,他就冲入了敌阵里,然后惊奇地发现再也冲不出去--他被包围了。

于是魏军主帅、镇远将军黎盛领着四千兵马,被死死围在了山谷中央,更要命的是不远处的光州城还源源不断有倭寇涌出来,分明是要不惜一切代价把这些魏军给吃掉,这种环境在兵法中被称为“死地”,所以当窦学武看到黎盛时不仅没有丝毫喜悦,反而恐惧得差点握不住刀,如果因为自己的疏忽,把主帅的命也搭进来...那就真的完了!

见这个粗人在喊杀声震天的战场上涕泪横流跪在自己面前请罪,黎盛倒也没骂他,只是一脚踹了上去让他起来死战,而因为外围遭袭而起了些混乱的倭军此刻也回过味儿来了,这支赶过来的援兵并不多,而且还一头扎进了包围圈里,并不影响大局,于是他们很快堵塞了外围的缺口,重新组建起包围圈,准备一举将这四千魏军砍死在这里。

看着山谷内外漫山遍野的倭军,黎盛明白,自己这次是真冲错了地方,一般来说,在目前这种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他有两个选择,一是趁着倭军包围圈尚未稳固强行突围,二是占据山谷内的有利地形死守,等待援军--然而黎盛看着那些倭寇狰狞的脸思索了片刻,做出了第三种选择。

他拔出刀骑上马,带着合军后的四千魏人,冲向了敌人。

“全军攻击!畏缩不前者,斩!”

无论他脾气如何,品性如何,得势时是否嚣张,看别人倒霉幸不幸灾乐祸,起码在对战倭寇的战场上,黎盛从来都是死战不退无所畏惧的,即使身陷重围,他也不可能面对倭寇退一步。

当然,能选择拼命,黎盛还是有一些底气的,底气就来源于他身边这五百骑一人带了三支火枪的亲卫,山谷内地形平坦,虽然不适合长距离冲锋,但倭寇也没办法将兵力铺开,配备了火枪的骑兵也不需要冲入敌阵,只需要在战马上齐射,然后冲近拼刀,他们面对的敌人数量不会将他们彻底淹没,来上几轮,肯定是能让倭寇的士气出现大问题的。

而事实也如黎盛预想的那样,随着他一声令下,五百亲卫骑兵抄起火枪就开始冲锋,步卒紧跟其后,提着刀涌进来的倭寇原本还打算关门打狗,但没想到刚一推开门脸上就挨了几记狠的,最前方的倭寇被打得抱头鼠窜,可山谷地形进又进不了,退也退不出去,只能在原地被数轮齐射带走许多性命,倭军阵型一时大乱。

然而人数的优势终究摆在那里,杀不了魏人,但魏人也冲不出去,双方在山谷里彼此冲杀,久而久之战线居然还僵持了下来,要不是头上时不时落下的箭雨落石,战损上魏军要轻松一大截。

骑兵冲,倭军退;骑兵后退步卒顶上,倭军提着刀又上来,这种厮杀一直持续到二十三日清晨,双方都一夜未眠,此时倭军已经意识到里面的魏军不简单了,虽然没有打出旗号,但有冲得近的士卒看到了高坐在马上的身影,锦江之战、公州之战他都参与过,知道那是魏军的主帅黎盛!

于是在得知魏军主帅亲赴前线并且被围住时,倭军发动了自入高丽以来最为猛烈的进攻,一个比一个不怕死,魏军为了护住主将已经够不惜性命了,然而倭军却比他们更疯狂,山谷内魏军构建的防线两侧几乎成了尸山血海,一个人倒下,立刻便有人上前占住位置继续挥刀,连端着火枪呼啸而过的骑兵都被人堆淹没了好几次。

照这个情况下去,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黎盛被活捉或者被乱刀砍死,也就是个时间问题,光州的倭寇几乎倾巢而出,预想中的攻城战还没发生,软柿子便堵住了黎盛的嘴,把他噎了个半死。

然而这世上的意外总是很多。

黎盛带兵出营去前线探查的时候,赵裕并没在大营内,等他回来才知道黎盛带着五百骑兵一千步卒去了光州城下,跟随顾怀已久脾气越来越平和中正的赵裕直接就在军营骂了娘,他二话不说提起刀就召集了两千步卒,火急火燎往光州城赶,等大部队接到军令的时候,他已经快到了。

事实证明他的选择非常正确,因为他要是再晚来些时候,就可以直接在这里给黎盛起个坟头了。

此时山谷内的厮杀已经到了最惨烈的时候,鏖战了一天一夜,人命在双方眼里仿佛已经不值钱,倭军由四面八方赶来,死完了一批另一批又顶上去,而魏军也同样勇猛,尤其是害得主帅身陷险地的窦学武,半张脸都差点被倭人的武士刀削没了,还站在最前方死战不退,仗打到这个份儿上,胜败死活,其实也就是一口气的事情。

这时候赵裕到了。

甚至没有探查清楚山谷外围的情况,赵裕就带着两千步卒悍然冲阵,因为他清楚黎盛一定不能死,高丽战场需要他奠定胜局,江南需要他坐镇,王爷的计划里需要黎盛存在,一旦他死在这里,或许大局不会受影响,但高丽的倭乱得什么时候才能彻底平息?

此时的倭军已经杀红了眼,见到外围又来了援兵,苦于没办法进狭窄山谷围杀的外围倭军立刻大喜,围了上来,这固然让山谷内的压力一松,但也让赵裕立刻便陷入了苦战,好在他读了不少兵法,没冲进山谷但也占据了一块高地,这才能堪堪挡住倭军的进攻。

此时负责指挥大军的倭将已经意识到不对了,他怎么也想不到光州城的倭军倾巢而出,还拿不下山谷里的一部魏军,他知道援兵后必然还有援军,所以立刻传令全军拼命,然而还没等他们打进山谷或者砍死赵裕那两千人,魏军的大部队就到了。

看起来战局就要向魏军胜利的方向倾斜,然而在魏军大部队加入战场之后,全州城的倭寇居然也尾随着加入了战场!

原来在昨夜久攻不下之时,外围指挥的将领就派人往全州送了信,一开始全州方向的倭军还不打算来,几千人被堵在山谷里都要帮忙?然而当得知被堵住的是魏军主帅后,全州倭军立刻改变了主意,连夜行军而来,到得居然不比离得近多了的魏军慢多少。

这下子战场彻底乱套了,以山谷内的黎盛为中心,山谷外近万倭军拼命强攻,外层魏军大部在拼命向自家主帅靠拢,而最外围则是全州倭寇,一圈套一圈,大家混战成一团,原本应该是魏军收复大片区域后围住城池进攻,赢了收复全罗道输了退回锦江防线的战争,在一系列阴差阳错下,居然变成了双方兵力彻底咬合的野战。

近三万倭军,两万余魏军,看起来双方兵力差不多,但随着时间推移,被夹在中间的魏军大部终于是呈现出了些颓势,毕竟全州倭军实在像是神兵天降,就算魏军有火枪,也没办法抵住两边的进攻,赵裕和黎盛更是身陷绝境,身边的士卒死得越来越少,看情况再过一段时间,说不定就要被倭寇彻底淹没了。

而就在这时,已经在全州城外围转悠了许多天,尾随着倭军一路行军到此的崔承允,站在一处高地上,看着远处那仿佛绞肉机一般的战场,轻笑了一声:

“看起来,咱们来得不算晚。”

在他身后,两万高丽军悍然加入战场,在已经形成合围的倭军主力外围,再布下了一层天罗地网!

谁能想到,当初被黎盛所瞧不起的两万高丽兵力,居然在这一刻,成了彻底压倒战争天平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