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子孙满堂,出了不孝子也没用。
尤其是这样的皇权时代,抄家灭族都是皇帝抬抬手的事。
先帝杀了多少人,灭了多少族。
百年世家,皇亲国戚,他都毫不留情的。
所以往远处看,这些都不是事儿。
宗祠不让进,我们自己盖一个;族谱不给入,我们自己写一本,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说我们河间霍氏是周朝国姓姬氏后代都行,反正再过几百年,上千年,知情人都死了,大家都不太记得了,还不是书上怎么写,他们就怎么信?
和平阳霍氏彻底决裂,可能最难受的,最不能接受的,还是霍光。
霍去病反正和他们感情也不深,只见过两面。
霍光在平阳长到了十岁才跟着长兄来的长安生活。
而长安霍府里养着的那些霍氏子弟,可以让他们自己选,愿意跟着认河间霍氏,做这边的祖宗的,就继续跟着。
不愿意放弃平阳的父母亲族的,可以回平阳去。
想来他们会知道怎么选择的。
霍光接到长兄的信,直呼长兄是天才,心胸怎么会如此广阔。
霍光是个实干派,他立刻着手做这件事。
他先派人去河间买地,买了一大块地。
河间土地贫瘠,产出有限,这里属于赵地,当年是霍去病的食邑。
只可惜,霍去病后来把食邑都慢慢交还给朝廷了。
因此现在想要土地,还需要跟朝廷和当地的富户豪绅购买。
好在不论是朝廷还是当地人,都比较好说话,听闻是霍府购买祭田,纷纷表示愿意白送。
霍光又不是那种巧取豪夺的权臣,他自然要买。
不过价格便宜些罢了。
祭田这个词,是霍去病跟霍光说的。
他说,在祖坟周围买一些土地,朝廷可以出些政策规定,哪怕抄家灭族的大罪,只要族里还有一个子弟,就不能没收人家的祭田。
家族祭祀是大礼,挖人家祖坟是最恶毒的事。
华夏人向来看重身后事,重视祖宗祭祀,讲究家族渊源和传承,因此这个旨意下来,朝中和民间几乎没有反对之声。
是啊,哪怕现在再显赫,也怕万一有一天出了不孝子,抄家灭族都是经常的事。
能给子弟后代留些薄田用于祭祀祖宗,埋葬逝去的人,甚至以此为生计,有剩余的,还能养活族人,使家族繁衍下去。
不止不反对,很多有识之士,直呼霍光大才,其才能不比其兄低。
河间这边买了祭田,修了祠堂,开了族谱,仪式都完成了,平阳那边才知道消息。
因为有一些不愿意放弃平阳亲戚的子弟陆续回山西来了,族中才知道霍光兄弟竟然敢在河间重开了霍氏族谱,甚至他们的祠堂盖的更大更宏伟,他们还买了大块祭田。
平阳霍氏人多,肯定不服,但人家一切办妥,铁了心的要分出去,自己这边要权没权,要钱没钱,能有什么办法。
当然不能因此放过他们,毕竟他们身上流着霍仲儒的血,打断骨头连着筋呢。
最后有人说,人得不到,名得不到,只能想办法得钱了。
于是派了很多跟长安霍府熟悉的霍氏子弟,到长安软磨硬泡,撒泼打混,目的就两个字——要钱。
能用钱解决的事,都不算事,原本霍光还准备了诸多应对他们的方法,甚至还留了一手杀手锏,如果对方铁了心的不依不饶,要败坏霍去病的名声,那么只能出动暗卫杀了平阳那边的几个主事人了。
幸好他们并没有多少能耐,只是为了多要钱,霍光大手一挥,立刻叫他们满意了,乖乖闭了嘴。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