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长安最大的酒坊和造纸坊就开起来了。
没本钱也不怕,他拉了皇帝和皇后来投钱,其他世家看到了,纷纷想掺和。
霍去病挑了几家名声好家教严的人家,并对他们约法三章,才同意他们入股。
因为有好的口碑,加上严格的生产监督,很快霍家酒和霍氏纸就名声大噪。
而造纸和酿酒的匠人,优先从退役士卒里招手,因战残疾的人优先,安排适合他们的工种。
比如没腿的,可以坐着在那儿挑选粮食原料。少一条胳膊的,可以拉车,运粮食和成品酒。
认识字的,可以记录。会数算的,可以记录,统计,计算和控制成本。
尤其是这两家工厂,招收妇人,以战争遗孀优先。
酿酒和造纸里都有一些精细活,需要细心耐心的妇人来做,发挥他们的长处。
而且妇人和男人一样的工钱。
半大的战争遗孤和妇人一样,也收,而且工钱并不因他们力气小就减少,同工同酬。
一时间不止长安城里的,外地的很多人,也都来长安面试,要去霍氏工坊里做事。
霍去病选拔了一些脑子反应快,能写会算的退役士卒做管事,让他们来管理这些工坊。
后来为了照顾更加偏远地区,故土难离的人们,他们把霍氏工坊开到了全国各地。
霍氏工坊发展迅速,很快就拥有匠人数百位之多,据说每个月发工钱,都会让市面上的铜钱少许多。
没有跟着沾上光的家族有意见了,认为霍氏工坊搅乱铸币事,让国家财政有了危机。
但那些声音很快就被淹没了。
因为上至皇帝皇后,下至朝中百官,勋贵世家,大多都在霍氏工坊里有投钱,每年都能分到不菲的回报。
这样一棵摇钱树,自然大家都爱护着他。
最得实惠的还是普通百姓,不止那些战争遗孀遗孤家庭因为有工做而受益。
其他没有和战争产生关系的百姓,因为身边的很多人有钱了,他们做点其他的小买卖,提供了关系民生的服务,生活也很快富足起来。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不过,有一件事倒给了霍光一点点的困扰。
那就是孔令芙收到了曲阜娘家的信,家主向她诉苦,他孔家造的纸,一开始销量很好。
自从霍氏纸来齐鲁开设工坊后,孔府纸的销量一落千丈,再没有一开始的赚的盆满钵满。
孔令芙很不好意思,就没跟霍光说这件事,他们的长子都三岁了,还没回过娘家呢。
霍光答应今年过年陪她回曲阜过年,顺便让孩子的外祖父外祖母见见孩子。
还是霍光无意间瞥见了妻子的信,然后跟长兄说起来这件事。
霍去病不知道孔府在这么早就开始如此不要脸了,作为孔圣人的嫡系传人,与民争利本就不该。
他们不是该教书育人,著书立说,传承儒家经典吗?
霍去病跟霍光说,对这样贪得无厌的人,要适当敲打,哪怕是亲人,也不要太过惯着。
试问哪个大家族的没落,不是因为一两个不肖子孙。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