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急得不行,甚至要带头去挑水浇地,被人拦下了,堂堂大汉太子,未来的天子,平日下地做做样子也罢了,哪能真去挑水浇地。
太子这两年真的深切感受到了民间的疾苦,知道了一粥一饭,一丝一缕,皆来之不易。
他也慢慢明白了霍去病的良苦用心,只是,没办法让陛下去种地经商。
现在,大汉帝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全国很多地方今年都没下过一滴雨,百姓的饮水都成问题,何况庄稼。
河南,山东,汉中,甚至蜀地都有地方官上书,请求朝廷赈灾。
皇帝刘彻满面愁容的坐在大殿之上,底下一众朝臣一个个如丧考妣,就差嚎哭起来了。
朝议已经连续进行了多日,都没人提出来有效的办法渡过难关。
各地粮仓早已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但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官仓很快就要见底。
灾民太多了,受灾情况太严重了。
刘彻仿佛一下子老了好几岁,两眼布满血丝,他已经好几天没睡好觉了。
就连他最喜欢的妃子——赵夫人,还有他最小的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刘弗陵,都不能让他展颜一笑。
虽然这几年没有打仗,他已经降低了农人税赋,但因为地里收成一般,百姓日子依然艰难。
今年又遇大灾,本就赤贫的百姓日子更加难过。
百姓是国之根本,他们都饿死了,对于社稷来说,那是大损失。
税赋和兵役徭役,都需要平民百姓负担,可以说蝼蚁是帝国大厦的最底层基石,没有了他们,这座大厦瞬间崩塌都是可能的。
虽然很多上层的人没有意识到,但事实就是如此。
霍去病就多次在皇帝面前提到普通百姓的重要性,农业和商业对战事的影响。
皇帝还笑话他一个武将,怎么被儒家那一套影响这么深,问他是不是太子跟他说的。
现在想来,霍去病想的比太子还要多,仿佛他才是一个儒生。
这在一个战神身上表现出来,很奇怪,也很难得。
哪个武将不以立战功为终极目标,可以说,武将是希望一直有仗可打的,甚至他们有时候要主动挑起战争,因为只要有战事,他们才能立功,才有价值。
但霍去病不同,他心里装的是百姓,是国家,是社稷,他不以他自己的得失为做事准则。
皇帝心里想着那个人,看着都扫落到地上。
时却鸦雀无声。
良久,还是沉默。
刘屈髦正犹豫着,要不要自己说点什么,打破沉默。
有个小黄门进大殿来,捧着一卷书简。
皇帝朝议,一般人是不能来打扰的,再着急的奏疏,也不急在这一时要送进来。
守在外面的宫人,都不是新来的,肯定知道大殿里气氛不好,皇帝正在生气,这个时候谁吱声谁触霉头。
既然知道,却非要在这个时间巴巴的送来,那说明,这个书简很重要。
大臣们心里也清楚这个情况的,眼睛都跟随着小黄门的脚步,看他到底捧来的谁的奏疏,这么紧要。
小黄门在众人和皇帝的注视之下,脚步都不知道怎么迈了,他努力让自己看起来镇定自若,在丹陛之下站定,朗声道:“陛下,骠骑将军上书。”
小黄门明显感觉到大殿上的气氛一松,心里一块石头落地,看来自己今日抢了这个进殿的差事,冒险来送霍将军的书简,是赌对了。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