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太子来信(2 / 2)

刘彻听闻很感慨,道:“有其母必有其子。”此时他也醒悟了,惋惜张汤枉死,然后下令处死了三位长史,丞相庄青翟看到这个情况,被迫自杀。

辛弃疾看到这里,知道朝中的权力斗争惨烈,丞相庄青翟原是太子太傅,太子害怕,卫青病重,庆幸自己不在朝中,正好躲过了这次风波。

不然朝中的三公里的两公——御史大夫和丞相斗法,作为三公之一的大司马卫青和霍去病,免不了受到波及。

太子在信里尽量客观的讲述了事情的始末,然后向霍去病请教,他该怎么办。

刘据这个太子,作为当时刘彻唯一的儿子,很小就做了太子,皇帝对他寄予厚望,难免就会严苛了一些。

皇帝给他请的老师大多是儒家的德高之人,是知道自己外儒内法,为了保证权利的集中,办大事,杀了很多大臣,里面有的人罪有应得,有的人确实是形势逼人,为了达到目的而不得已才杀的,他对待臣子确实也忒苛刻了一些。

但做大事者不拘小节,他是想把所有留骂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都自己做了,留给儿子一个太平天下,太子忠厚仁义,安国利民,有老子打下的偌大疆土和威震四方的名声,他做一个稳稳的太平皇帝,十拿九稳,可保大汉几十年无虞。

和其他的所有父亲一样,总是想当然的替孩子铺好了所有的路,做出很多我为你好但孩子并不领情的事。

偏偏太子读书读傻了,不能理解皇帝父亲的一片苦心,他觉得皇帝如此穷兵黩武,不顾百姓死活,连年征战,枉费民力,盘剥民生,不是明君所为,大汉有了亡秦之兆。

而皇帝最讨厌有人拿他跟始皇帝比较,他不是始皇帝。

虽然始皇帝也很伟大,但他犯的错也不少,自己做的都是对的,即使杀人,敛财,也都是为了国家,为了百姓,为了刘氏子孙千秋万代坐稳了这个天下。

始皇帝没有选好储君,大秦二世而亡,大汉不会,大汉又没有败家子。

太子在信尾问霍去病:“表哥,你是怎么做到一直得陛下信任的?别人做陛下的官,俱都每日战战兢兢小心谨慎的,包括我这个做儿子在内,生怕一个不小心被治罪。你能传授我一些心得么?”

太子是读书人,有着读书人的意气风发和纸上谈兵,他以为只要我一心一意做好太子,学习处理政务,就能做个好的帝国接班人。

他信奉儒家那套东西,连皇帝都推崇儒生董仲舒,他天真的以为皇帝就该一律按照儒家那套说法来做事。

他不知道的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任何的思想学派,其实都是为了某群人,某种目的服务的,时位移人,事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派并不是死的,人也是多变的。

有的人嘴里说这一套,做事又是另外一套;他写的书是一个观点,但看他做的事,他的为人,与书中完全相反。

就像当年辛弃疾作为主战派,一直致力于北伐,他的文官职位越做越大,他心里越发焦躁,他的北伐理想仿佛愈来愈远。

杭州的宋廷,分为主战派和主和派,但可怕的不是有人绥靖主和,而是主战派有的人是假的主战派,他们只是假借这个名头,拉拢人心,以此得皇帝重视,为自己谋取政治资本。

他们完全不顾敌我的真实情况,要么嘴里喊着北伐,行动上却什么也不做;要么只想打一场漂亮大战,捞取晋升资本,而摒弃辛弃疾提出的循序渐进、各个击破的策略,进而一战即溃,很快从主战派变成了主和派。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