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以梵呗唱经代替青楼艳曲,教风尘女子观想“华服裹白骨,妙音化佛音”。
十年间,妙音度化百余风尘女子,临终之际竟有罗汉接引,
后庙中为其立下金身,世称“妙音菩萨”。
坊间更流传有她写下的佛揭:
“当年脂粉换袈裟,琵琶声里种莲花。众生皆有观音面,何苦泥潭葬芳华?”
……
有儒生柳文晦不念经也不信佛,甚至还写文批驳“念佛往生”是愚夫妄念。
他却在赴京赶考之时夜宿破庙,庙内偶遇契此和尚,
柳文晦见是僧人,当即大行批判佛门是愚昧之想。
却未想到,他其后在枕着儒书入睡后却是做了一场“黄粱梦”。
梦中他苦读三十年官至宰辅,却因党争被腰斩弃市。
惊醒之际,他忽有感:“考上又如何?”
“世间百态,天地万物,皆脱逃不出生死轮回。”
“曾笑弥陀是泥胎,今知自性即莲台。”
他当即撕毁考卷,落发出家并著书《儒佛通诠》,
以儒家学识解“众生皆有佛性”。
在柳文晦圆寂时,袈裟内无舍利,
唯有一颗生芽的黄粱米,寺中僧众方才知晓柳文晦已被渡至西天成佛,并被尊为“黄粱罗汉”。
……
有梵教祭司,以万物生灵血肉祭炼法器,
直至犯下太多血劫,引得罗汉降临,将要施以天雷罚之。
契此和尚突现雷云下,任由九九八十一道天雷劈至身上。
祭司于雷霆之间,恍惚看见父神虚影,竟是逐渐和佛陀相合。
他狂笑三声又恸哭七日,随即以铁链贯穿琵琶骨囚居地窟,
用指甲在岩壁刻下《忏罪录》,其上有文:
“以魔修道,如抱薪焚身;借恶渡人,终成罗刹宴。”
三十年后,天际之上竟是有罗汉渡他而来。
因这祭司半张脸如菩萨低眉,另外半张脸又如索命夜叉,
世人惧他形貌,便尊为“夜叉罗汉”。
……
拜火教大祭司阿尔达,率三万铁骑东征佛国,连破十八城。
却因当地有瘟疫传开,战马口吐黑血,士兵浑身溃烂,
他却见得城中僧侣竟拆了佛像,以金身换得药草,
并将当地百姓和军士一视同仁,为他们敷疮换药。
阿尔达心中有感,劈碎圣火祭坛,
随即同云游至此的契此一齐踏入到了无尽沙漠,一齐传法。
阿尔达又将拜火神通逆转成佛法,以红莲火度尽天下,世称“明王尊菩萨”。
……
岁月流转,契此暂居无名山涧。
他每日白日采药救人,夜间整理见闻。
以“渡尽众生”为核心,所著经文中强调“一念善起,罪海可涸”。
而且契此还将自己云游过程中所见到的因果案例,皆尽融入到经文中。
这些案例展现了因果报应,让人们明白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
经成之日,契此焚香告天:“愿此经如灯,照破长夜痴暗。”
其后多年,契此皆于山上悟法,他感觉到自己似乎已经是触及到了这世间最为真实的本质,
只要在捅破一层轻纱,便可以触及山宝的真相。
也不知晓过去了多少日夜,契此也终借因果,窥得山宝中奥秘,
在这其中,竟然是显化出了不知晓多少年后的未来景象,
他见得虚空吞噬了三千世界,一尊巨佛自血海中诞生。
契此恍然顿悟,这所谓山宝并非来自过去,而是来自未来的“佛”。
因明悟因果,契此知晓因果相报,
世间万物皆有因果,种下什么因,就会收获什么果。
看着山宝显化出的未来景象,他明白这其中也蕴含着因果联系。
自己若想要偿还尽山宝因果,就需要将这“山宝”度化到未来。
正当此际,天上忽有金莲落下,
契此抬望眼看去,竟是由佛陀足踏十二品金莲而至。
与此同时,契此面前正飘散无边的香雾忽然凝成台阶,
有佛赤足踏于香雾之上,脑后光轮里还浮动着过去三千佛陀的虚影。
契正将半块冷馒头塞进布袋,佛陀也恰在此刻开口:“汝云游天下三千年,如今该归位了。”
“世尊说笑了。”契此抖了抖布袋,其中药草传出簌簌的声音:
“您看我这布袋虽容纳得下众生之苦,但却怕是装不下佛陀的果位。”
佛陀闻言,不由得叹息道:
“你点化的罗汉已成过去伽蓝护法,你走过的红尘路尽数化作八万四千法门。”
“如今诸佛愿力加身,何苦执着未来劫?”
见契此默然不语,佛陀又开口劝诫道:
“且你已逆转梵教天命,令万千祭司皆承佛门衣钵。”
“若此刻接我灯火,立地便是现世佛陀。”
“敢问世尊之名?”契此依旧是不断摇头。
佛陀知晓契此是明知故问,但也是依旧回答道:“燃灯。”
即刻间,契此伸手拈出一粒将熄未熄的灯火:
“佛陀燃的是过去无量劫,弥勒临的是未来龙华树下的法会。”
“且贫僧早已许下大宏愿,罪业不空,誓不成佛!”
燃灯佛听罢,也只是叹气:“既是如此,那吾便再选个传人便是了。”
“不过你若是想要登临果位的话,恐怕就需要在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了。”
契此笑言道:“贫僧于未来成佛,此乃天命,不可违抗。”
他的话斩钉截铁,就如同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
燃灯佛听罢,白眉长须不由得抖动:“你已洞彻因果命运之道么?”
契此微微点头:“善也。”
燃灯佛又叹道:“此道之上,吾不如你也。”
“不过你也需要小心,虚空侵蚀现世已然伊始,时光长河将现世间。”
“此后时光动荡,过去未来紊乱,也或许是常有之事。”
契此点了点头:“还请佛陀放心,我自有分寸。”
燃灯继而言道:“也罢,吾已算得两次量劫之后,吾便可超脱现世,还望你速速归位!”
话音落下,燃灯佛便是化虹而去。
契此闭关千年,著作《弥勒下生经》。
于他而言,弥勒之意,便是未来。
《弥勒下生经》末卷有佛偈:“弥勒不成佛,罪业永不空。”
随即契此又将山宝弹指送出,消失于茫茫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