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近而看,元代的宗教政策也为他敲响了警钟。元朝统治者过度崇奉藏传佛教,宠信帝师和藏僧,导致政治日渐腐朽,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元朝过早衰亡。
限制原因之三--平息民间反抗斗争的需要
在明初期,阶级矛盾仍旧尖锐,在陕西、湖广、四川、福建、江西等地,发生多起借白莲教等宗教组织反抗明朝统治的事件。而这些组织者“多是半僧半俗人”,“假佛教名义模行佛事”。要平息他们的反抗斗争,除了武力镇压以外,还必须规范民间的聚众做佛事等行为。圣严法师认为,明太祖原则上是护持三宝的,但为防止宗教被野心家所用而闹出教乱,所以采用抑制政策。
明太祖在洪武前后期佛教政策的转变,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本质上自然是为了维护明朝的统治,用你的时候就把你神化。不用你了,就把你魔化。帝王规则,不允许有比他还神话的存在。
哪怕是如此抑制,和尚在大明也是出现了不少,非常厉害的人物。
总得来说明朝历史曾被两个和尚改写,一个姓朱另一个姓姚,曾一起同床而眠,对而论佛!当然这是野史,真假已经不好去考究了。大家就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好了。
姓朱的和尚不必多说,大家都知道。但是另外一个和尚是谁呢?为什么说他打破了朱元璋建立的伟业,甚至还左右大明朝的历史呢?他的名字叫姚广孝,姚广孝出生于苏州,他的祖上都是以行医谋生,也就是传说中的郎中,在当地很受人们的尊重。
姚广孝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后来因为家庭的原因在苏州的妙智庵出家做了和尚,开始云游四海的生活,虽然姚广孝是一个和尚,但是他有着一颗骚动不安的心,一心想着做一番大事业。终于在他47岁的时候命运给了他一次机会,那是洪武十五年。
马皇后去世,朱元璋便在全国寻找高僧为马皇后祈福,正好姚广孝也被举荐,他等这一天等了很久,他第一次见到燕王朱棣后,便比较直白的说出了如何才能被燕王所用,就要送他一顶白帽子,朱棣感觉他话里有话,王加白不就是皇字吗?朱棣招他入府。
姚广孝的话说到了朱棣的心坎上,当日晚上两个人秉烛夜谈良久,自此姚广孝便成了朱棣的心腹谋士,在后来“靖难之役”中姚广孝也是大放异彩,在朱棣做了皇帝后,姚广孝白天在朝中操理朝政,晚上便在寺庙中诵经念佛。而朱棣给予他的赏赐他分毫不留全部分给家乡的父老乡亲。
朱棣让他还俗做官,被姚广孝拒绝,朱棣也没有强求,封他为僧录司左善世,加封太子少师,此后朱棣不再称呼其名,而是称他“少师”,旁人尊称其为“姚师”。
姚广孝不参与具体政务,但是朱棣要求他必须出席朝会,朝会结束后就拉着他一起去下棋,棋盘间也会咨询他对一些国家大事的看法,很多时候姚广孝的意见能左右朱棣的决策,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影响力,加上喜欢穿黑衣,时人称之为“黑衣宰相”。
姚广孝与朱高炽和朱瞻基都有善缘。靖难之役中,李景隆50万大军围攻北平时,正是姚广孝帮助朱高炽守下了北平,朱棣北伐时也都是让姚广孝辅佐朱高炽监国,朱瞻基出阁读书时朱棣把他交给了姚广孝,姚广孝对这个聪明的皇孙也非常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