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为什么前面吃了大亏现在还这么干,那是因为明朝这时候真心没有一个能统帅全局的帅才。
别说跟徐达、蓝玉、张辅这些帅才比,就是像俞大猷、戚继光、李成梁这些很能打的将才当时都有不起一个。
明末真正堪称帅才的,大概也就李定国、多尔衮了,至于其他的……
不管是明朝的卢象升、孙传庭,清朝的多铎、尼堪,李自成手下的刘宗敏、李来亨,张献忠手下的孙可望、刘文秀等等,但没有掌控全局的能力。
似乎从明中后期开始,一直到清末,能指挥大规模军团作战的名帅就已经没了,有的只能算是名将。
扯远了,说回战争,万历四十七年这场明、后金首次大战,史称萨尔浒之战,战争结果是明败后金胜。
面对明军的兵分四路进剿,努尔哈赤却是选择集中兵力,先破其中一路军队。
也就是通过统合谋算,将自己原本处于弱势的兵力,在局部战争中表现中优势来,从而达到以多打少的效果。
努尔哈赤首先盯上的是杜松率领的西路军,也没别的原因,纯粹是因为杜松的行军速度太快,其他几路还在路上呢,他已经早早赶到萨尔浒了。
到那之后也不率军修建防御,而是再次分兵,本身也就接近两万的兵马,又分成两部。
一部驻守萨尔浒,一部分由他亲自带着进攻吉林崖,孤军深入这个词,在这里得到了实际表现。
努尔哈赤闻报喜不自胜,一边派人增援吉林崖,一边带着四万五千八旗兵进攻萨尔浒驻守的明军。
主将不在,兵力又少,很轻易就被努尔哈赤吃掉了,紧接着,努尔哈赤率军援救吉林崖,配合吉林崖守军,吃掉了杜松率领的一万明军,杜松本人也阵亡当场。
灭掉明军西路兵后,努尔哈赤率军北上,前往尚间崖迎击马林率领的北路军。
马林比杜松胆子小,但防御工事却做得比杜松好,按说他应该可以坚持到其他两路大军前来救援的。
奈何,马林头脑玩不过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只是佯败一场,他就觉得努尔哈赤不过如此,然后主动离开防御,率军出战……然后就无了。
北路军无了,马林自己倒是逃回去了,因为打了败仗,马林被贬为开原守将,这家伙好了伤疤忘了疼,守开原时依旧疏忽防备,最后被八旗兵突袭开原,战死疆场。
西路、北路相继全军覆没,正准备配合明军作战的叶赫部一听就慌了,忙不迭逃回部落,再不管战事。
与此同时,刘綎所率的南路军因为山路崎岖难行,没能按约定时间到达赫图阿拉,属于是姗姗来迟。
来迟就算了,关键他居然没收到西路、北路军出事的消息,情报都让人断了,彻底成了瞎子。
而这瞎子居然没有怀疑,依旧朝着曾经约定的目标赫图阿拉前进。
努尔哈赤对此作出了充分准备,一边让人在赫图阿拉以南设下埋伏等待刘綎入局,一边派人假扮明军士兵。
穿明军甲胄,持明军旗帜,带上杜松的令箭,谎称杜松部已经赶到赫图阿拉,要求刘綎速度进军。
刘綎是半点没有怀疑,立刻带着少数精锐轻装简行,急速赶往努尔哈赤给他设计的埋伏圈。
到地方就出事了,四面八方全是八旗兵马,军心动摇,士气大减,据说刘綎让人偷袭直接削去了半边脸部。
这人也是够硬汉的,忍着剧痛挥舞大刀杀敌,直至战死,刘綎死后,努尔哈赤随即率军灭掉了刘綎丢在后面的明军,至此,四路明军去其三,只剩下李如柏率领的东路军了。
如果说杜松的西路军进军速度是太快,那李如柏的进军速度就是太慢,三路明军都没了,他才带人走到清河堡一带。
收到杨镐让他回师的消息后,李如柏那是一刻不停飞速逃命,因为听到后金哨探的鸣螺声,以为八旗兵大军进攻,居然自相践踏,死伤千余人……
该说点什么呢?无话可说了!
李如柏逃回后,被朝廷大臣争相弹劾,因为忍受不了别人的非议,天启元年,李如柏于家中自杀,年68岁!
或许是父兄的荣光太盛,压得他喘不过气,也或许是想保住父兄最后的颜面,总之,这位辽东总兵,自杀身亡了。
明朝四路大军,三路全军覆没,一路自相践踏,海西女真吓得逃回老巢躲灾,至于朝鲜大军……
朝鲜助战的一万三千兵马由朝鲜都元帅姜弘立统领,归南路军主将刘綎节制,刘綎战死后,姜弘立便带着剩下的五千士卒投降了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把姜弘立扣押,用于跟朝鲜讨价还价,天启七年,后金发动征讨朝鲜的战争,姜弘立跟着八旗兵进入朝鲜,极力促成后金、朝鲜和议。
和议后,姜弘立归国,不久死于故乡。
因为他兵败降金,后来还跟着八旗兵入朝,更极力促成和议,所以他在朝鲜名声非常差劲,人人呼他为贼,还专门写书骂他,朝鲜国也削去他的所有官爵。
最后是杨镐,这个在万历援朝战争中就因为谎报军功被弹劾的大臣,在萨尔浒一战后更是被御史言官争相弹劾,论罪下狱。
神奇的是,万历朝没杀他,泰昌……这个太短,天启朝也没杀他,一直到崇祯二年,杨镐才被处斩。
据说,是因为杨镐属于党派人士,所以才在牢狱中待了十年不死。
最后的最后,说回万历皇帝朱翊钧,这个前期靠着张居正,中期勉强还行,后期彻底摆烂的皇帝。
刚继位时面临的是名臣辅政,名将戍边,经济在好转、吏治在好转,边关在好转。
等他亲政后,名臣被清算,名将被牵连罢职,经济、吏治、边防持续走低。
一生五大征,三胜两败,胜的万历援朝很有意义,让倭狗几百年不敢窥视华夏,败的萨尔浒也很有意义,直接导致明与后金攻守易形。
顺带,努尔哈赤也是在他执政时期发展壮大的,说一句明实亡于万历还真不算冤枉他。
萨尔浒之战明军大败后,辽东边防吃紧,每年需要四百万两军费。
为筹集这笔庞大的军费,从万历四十七年六月开始,朱翊钧下令加派全国田赋,称为辽饷,以应对战争。
明末三饷,辽饷、剿饷、练饷也由此开始征收,代价就是后金没灭不说,还把国内也整得一团糟,为明末农民起义浪潮做出了杰出贡献。
万历四十八年三月,朱翊钧因为长期酒色没有节制,加上辽东惨败,国事困扰,最终一病不起。
同年七月二十一日,朱翊钧在弘德殿驾崩,终年58岁,群臣为他上谥号显皇帝,庙号神宗。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