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太阳刚刚露出脸庞,洛阳往长安的驰道上一匹快马如疾风般飞奔而过。马蹄踏在石板路上发出清脆的声音,仿佛在宣告着重要的消息即将到来。
当快马到达长安时,城门才刚刚打开,马上的骑士一扬鞭,毫不犹豫地进了城,直奔秦王府。守卫们惊讶地看着这匹带有秦王府徽记的快马,纷纷让开道路,让他畅通无阻地通过。
李世民正在书房里处理政务,突然听到外面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他抬起头,正好看到一名侍卫匆匆走进来,手中捧着一封信函和一包盐。
"陛下,这是程咬金和高良才送来的快报,还有一包盐。"侍卫恭敬地说道。
李世民接过信函,先打开了高良才给他的信。他的眼睛逐渐放大,脸上露出了震惊的表情。信中详细描述了晒盐场的成绩,每三日出一次盐,一次竟然能晒出8万斤盐!
李世民的手不禁一抖,差点把信纸给扔了。这个数量太惊人了,远超他的想象。他本以为一个夏天能晒出一两万斤盐就可以了,没想到最后竟然能得到这么多盐。
他稍微算了一下,现在才六月,到夏天结束还可以出盐20次左右,能出160万斤盐。这么多盐,足够全长安人用半年了。
他非常满意地继续往下看,高良才在信里说,还会继续扩大晒盐场的规模。现在只有十组晒盐池,计划扩大到200组,总占地面积将达到千亩以上。
李世民的汗都下来了,这得多少盐啊!
初步估算,一个夏天得有3千万斤盐。
长安城都吃不下。
不行,光长安不行,得卖到洛阳,还有太原,还有……
李世民没想到他竟然还有这种幸福的烦恼,为盐太多而烦恼。
他立即召集了房玄龄、杜如晦等心腹谋士来商讨大计。
房杜二人看了高良才的信,嘴巴张得老大,半天没合拢下来。
他们知道高良才最擅长算学,对于数目上的事情,一般不会出大的差错。
既然这是真的,他们就要为数量巨大的盐如何运输、如何售卖而烦恼了。
幸好在高良才出发去莱州建盐场前,他们早就计划好了从莱州运盐回来的路线,就是利用隋炀帝东征高丽的水路——永济渠。当年隋炀帝的大军就是从这条水路直达涿郡的,而莱州离永济渠不远,莱州刺史的人就是通过车马将盐运到永济渠上,再由李世民安排在那里的船只运回来,下船后再以车马过洛阳到长安。
这样分三段运输,比直接跋涉2000里运回长安省事多了,但架不住盐太多啊。
不行,得加派人手,增加船只。
尤其是当高良才带回一包盐后,两人更是极力劝说李世民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将莱州的盐运回来。
这盐的品质简直太好了,已经可以媲美城里的细盐了,而且还没有一丝苦味,完全可以卖出高价。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些盐的成本竟然低得让人难以置信!建晒盐场时的一点人力费只需要出两三次盐就能赚回来了,平日收盐的人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唯一的缺点就是运费稍微贵了点,那就更要多运多运一些,运得越多越省钱。
杜如晦还提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那就是利用海量的盐来打击太子:“我们可以和太子展开一场商战,我们的盐成本极低,只要把盐价压低,太子手上的盐业就会遭受巨大打击,到时候一粒盐都卖不出去,只能砸在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