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通过的话可以直接视为通过了会试,将会直接将他招入国子监就学。
南望秋自然应召参加了,并且随后就在这场国子监入学试中以他惊人的才学再次拔得头筹,得到了皇帝的亲自召见。
这次召见,实际上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一次专门的“殿试”,只为他一人而设。
这次召见,青羽雷铎只自己一人和南望秋见面,旁边连随侍的祥泽大太监都没有留着,完全以国士礼遇。
据闻两人这次的见面长达一个时辰,天文地理、纲理伦常具有涉猎,青羽雷铎最后还亲自下令让南望秋乘车离宫。
后来南望秋就进入了国子监研修经学,原本应该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儒士和史书家,可是待了没有多久,南望秋就辞官隐退,希望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执教。
青羽雷铎尝试过挽留,但是南望秋的态度非常坚决,完全不接受任何人的规劝。
哪怕青羽雷铎给出了让他到地方出任学政主官或者直接进入国子监执教这样的后补选项,南望秋也完全不买账,意义要求离开回到家乡,辞去官身。
青羽雷铎无奈,只好允准,但是御笔亲书了一块匾额赠送给南望秋想要开设的书院,还颁了一道专门的圣旨令沿途地方和江南地方都为南望秋归乡、办学尽行便宜。
他甚至还专门拨款给南望秋,帮他解决创办书院的资费问题。
不过这些圣恩最后也没有能够让南望秋收到所谓的感召,还是决绝地离开了。
回到江南执教,这是南望秋传奇的延续。
江南的士人、儒士听说传奇人物南望秋回来了,纷纷夹道相迎,当然也有很多人是为了和深受圣眷的红人搭上关系,甚至还有直接过来求着南望秋办事的。
可惜一路上南望秋几乎是谁都不见,除了一些深有资望的大儒和名声很好的才子,南望秋没有见过任何人,包括沿途想要热心接待的官员。
不过回到东海省后,南望秋倒是和学政官员们见过,并且感谢他们当年的举荐之恩。
在这些学政老大人的面前,南望秋谦恭有度,谨执师生之礼。
书院开办,学政老大人们觉得还是在省城宁江开办为好,毕竟这里是省会,也是各州府县群英荟萃之所。
唯独这个,南望秋坚持要到天香县去办,哪里是他童少时候读书成长的地方,也是他妻子的家乡。
回到那里,对于如今身为门婿、备受关照、只有妻子一边亲人的南望秋来说是必须之事,也是回馈之责。
天香书院,就由此而来。
在这里,南望秋教出了许多大才,例如后来的清流领袖王淞和段通成,还有众多的才子和名士。
这些弟子当中不做官的占大多数,哪怕是做官的也几乎都选择修学或者编纂史书。
王淞和段通成这样的是少之又少的。
南望秋的弟子以淡泊名利著称于世,多有诗人、画家、乐家,多喜自然山水、乡村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