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各大家族都表示,愿意加强和中土内地的贸易联系和文化来往,希望大离可以允许大琉球商人前往内地各口岸进行贸易,同时允许大琉球排遣青年学子前往大离读书学习。
原来大琉球虽然贸易发达,航海业也正在昌盛时候,但是本地文化教育和资源开发却不太理想。
前者是因为大琉球地方的书籍太少,制作书册在大琉球必在内地耗费要昂贵的多,并且大琉球本身没有考试选官的这种制度,所以大琉球岛内的书籍是又贵又少,只有大家族、富贵人家才能够让自己的自己读书学习。
普通百姓并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他们只能够选择自己干活还是给大家族和富人们干活。
大家族发展到大离王朝的时候,大琉球岛上的土地基本都被各大家族给占有了,一部分被小地主们占据,而农民没有任何人拥有自己的土地,他们只能选择成为大家族的“家农”为大家族种地或者去小地主家做“佃农”给小地主们种地。
还有一部分人则会在小地主们租来的大家族土地上种地,他们不能获得任何生产所得,还要租借小地主的农具和农舍生存和生活,算是“农奴”,因为只要离了这里他们基本就没有活路可言了。
所以在岛上教育比较落后的大背景下,选择把自家子弟送去文化较为繁荣的江南地区读书学习,不仅能够接触到更加先进的思想和知识,还在实际上降低了读书的学习成本。
江南地方学校、名师众多,又是尤其出才子的地方,让子弟去那里成长有利于他们成才,有利于家族的未来。
最关键的是,大离王朝的官方科举考试。
如果大琉球子弟可以向先前大秦王朝时候参加大离的科举选官考试的话,那么大琉球就有自己人在大离官场掌握大离的公权力了,这对于大琉球是绝对的好事。
在前大秦的时候,大琉球人就是一面派出优秀的子弟或者自己亲信的后辈前往内地参加科举考试,并且大把撒钱买通各处关节,。
又因着大琉球岛对于大秦王朝的意义,大琉球考生本身就有一定优待,导致的确有一部分子弟获取到不错的沿海地方官位,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家乡父老服务。
所以,大琉球各大家族才会在这里希望允许大琉球子弟前往大离读书学习,他们实际是想让大离朝廷答应大琉球子弟参加大离的科举选官考试。
其实如果大离不介意的话,他们觉得花钱买官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案,他们完全有实力开出大离朝廷拒绝不了的价格。
对于大琉球子弟到内地读书这一项其实来之前大离朝廷就交代过,本意就想要给予大琉球这样的待遇,可是关于科举,朝廷表示只有本朝子民才有资格参加,如果大琉球不答应从属一事,自然无从谈起。
大琉球各家族见大离官方对此一项竟然要求地这么严,他们干脆不在科举一事上面打口水仗,选择“曲线救国”,直接提出可以用金钱、物资甚至船只来和大离官方交换沿海某些地方的官职甚至是某些地方的自治管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