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党项李家,能崛起得如此迅速。”见了客栈掌柜和伙计的作派,韩青忍不住低声感慨。
在二十一世纪,任何城市的官员,能把招商引资工作,做到如此细致地步,都会令城市变得繁荣。
夏州位于丝绸之路的关键点上,拓跋氏又如此重商,想不发财都难。
而有了钱,党项铁鹞子就能配备更好的兵器铠甲,享受更充足的食物,接受更严格的训练。无论对上宋军,还是辽军,都有一战之力。
“人少,粮价贵,物产匮乏,终究都是难以弥补的缺陷!”不愿听韩青总是夸赞党项,李遇在旁边小声嘀咕。
这也是事实,在另一个时空历史上,党项全盛时期,是
在被称为西夏之后。那时,其将盛产粮食的河套地带,也抢在了手里,才有机会,跟宋、辽两国称兄道弟。
而此刻,党项还只能既对大宋称臣,又对辽国低头做小,通过在宋辽之间反复横跳,给自己换取生存和发展时间。
正议论得热闹之际,耳畔忽然传来一串人喊马嘶。韩青站在窗口向外看去,只见数十名鲜衣怒马的侍卫,簇拥着两名身穿锦袍的大人物,从街道上疾驰而过。
沿途百姓,无论是党项人,还是往来的宋人,回鹘人,大食人,全都被巡街的士兵,用棒子提前推到了街道两边的柳荫下,以免耽误了大人物赶路。
“什么人如此招摇?看打扮,不像是党项的官员。”韩青眉头轻皱,本能地嘀咕。
在前来夏州的路上,他一直努力补课,对党项人的官袍服色,以及等级制度,早就有了一些初步了解。
此刻街道上横冲直撞这两名大人物,身上所穿的衣服,既不是大宋规定的地方官员着装,也不是党项李家自己创造的“夏国”官袍,无法不让人好奇。
“辽国人,至少是个四品,北面官。”李遇比他年纪大,阅历也更丰富。立刻小声给出了答案,“应该是辽国的使者到了。夏州这些年来,一直在大宋和辽国之间摇摆。哪边让他感觉到了威胁,他就
倒向另一边。李德明看样子,是准备又倒向辽国了!”(注:北面官,辽国契丹族做北面官,管理汉人的官员,或者汉族官员,做南面官。)
“那样,麻烦可能就大了。”韩青闻听,眉头立刻皱得更紧。
辽国使者的到来,无疑会让李德明的位置变得更加稳固。那些原本还在李德昭和李德明之间持观望态度的部族长老,恐怕不得不加快速度做出最后的选择。
换了韩青自己做部落长老,也不会选择李德昭。所以,无论如何,也得想办法将辽国使者干掉。只是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