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兴商国策
这一番话,让陆云轩一时摸不着头脑,猜不透皇上召自己前来究竟所为何事。不过,以他对局势的判断,多半是与苏家有关。
“陛下谬赞,臣实不敢当。当今天下,并非只有云州人杰地灵,我朝处处皆是钟灵毓秀之地,人才辈出。这一切皆仰赖陛下广施仁政,使得政通人和,感动上天,才降下福泽啊。”陆云轩恭敬地说道,巧妙地拍了一记马屁。
皇上听后,心中十分受用,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接着说道:“陆爱卿,朕召你前来,还是为了苏家国债清算偿还一事。苏家对社稷有功,朕也必须尽快将这些债务还清,否则不但会伤及苏家的商业根基,还会寒了天下商人之心。倘若日后国家再有危难,恐怕就再难有人伸出援手了。”
“陛下果真是千古明君,如此心系天下商人,臣主管户部,负责天下商事,在此代表商界,感谢陛下的隆恩。
然而,自古以来,三教九流,商为末流。天下人皆以追逐利益为不耻之举,将商人视为末等行业,甚至商人之子都不得参与科举,致使天下不知多少商业奇才被拒之仕途门外。
臣以为,此举实乃自断一臂,于民生社稷并无益处。臣今仅举两例,以彰显商业之于社稷的重要性。其一,苏家四子苏浑,他提出的银钞之策,使国库迅速充盈;其二,臣与苏浑借九殿下大婚之机,举办宇内商博会,仅仅十天时间,便为国库进账千万两。如此运作,国家财力的增进远比单纯依靠税赋要高得多。
臣斗胆向陛下奏请,陛下何不趁此良机,抬高商人地位,开创如同科举、武举一般的国家商举盛事,将其列为举荐人才的国策之一,广泛吸纳商事能人,以振兴国家之根本。”
陆云轩见皇上兴致颇高,便将这段时间深思熟虑的谋略,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
皇上听罢,眉头紧锁,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殿内一时安静下来,只听得见皇上沉稳的呼吸声。
不多时,皇上眉头渐渐舒展,缓缓说道:“爱卿之策,乍一听确有几分道理,堪称国之良策。然而自唐尧至今,五千余载,历朝历代皆奉行重农轻商之策,此乃圣人治国之教条。况且商人本性多趋利避害,不乏蝇营狗苟之辈,若任由商业大行其道,恐人心变得狡诘奸诈,于国家安宁不利啊。此事兹事体大,若要施行,还需从长计议,爱卿且再仔细思量,周全谋划后,再作上奏。”
陆云轩听皇上既未全盘接纳,也未彻底否定,而是让自己再仔细谋略后上奏,心中明白此事尚有可为,赶忙说道:“陛下乃千古难遇的圣明君主,当今时势变幻莫测,自当因时制宜。兴商举,开前人所不能,陛下此举必将与三皇五帝齐名,与秦皇汉武比肩。臣定当殚精竭虑,仔细思量,为国家建言献策。”
皇上本欲与陆云轩商讨苏家之事的处理办法,却不想话题被带偏,此时再绕回,反倒显得突兀,于是说道:“陆爱卿,朕已仔细阅览前几日苏家国债之粮草专项听证会的奏报。
朕以为,苏家此次所为确实展现出大义之举,但他们从国家托付的买卖中弥补亏空,此手段实在不妥。倘若所有与国家做生意的商人都效仿此举,那我朝岂不成了人人觊觎的肥肉,天下岂不大乱?所以,此事绝不能姑息放纵。
还是那句话,功是功,过是过。朕的十皇儿犯错,朕都将他发配北疆戍边五年。苏家仅粮草一项就昧心赚取朕二千万两白银,此风绝不可长。故而朕认为,必须加以惩戒,以此为天下商事树立规矩。
爱卿以为,当如何处置?”陆云轩一听,顿时明白皇上今日召自己进宫的真正目的。他一时也未想好应对之策,略作停顿,计上心来,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所言极是,臣一时疏忽,未能洞察其中要害,实乃臣之罪过,还请皇上降罪。若论惩戒之策,臣倒是有一想法,但陛下若觉得不妥,还望先恕臣冒昧之罪。”
皇上闻言,说道:“爱卿但说无妨,你之策想必多是治国良策,即便稍有不妥,朕也不会怪罪于你。”
陆云轩于是说道:“臣有一‘国商’之策,愿献于陛下。所谓‘国商’,即由户部牵头组建国商署,而后国家出资,成立如粮、铁、盐、矿、路、兵、金融等一系列国家商社。
就如同之前将丰汇银庄打造成中央银庄,收编凌云镖局为国驿署一般。这些国商所获之利,皆归国家所有。如此一来,国商与民商共存,却不与民争利,二者相互协作,互惠互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