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苏家封候(1 / 2)

历尘劫 无忌禅师 1495 字 6天前

九皇子赶忙恭敬地说道:“多谢大师成全,待到成婚之日,还望大师能移步前往,喝一杯喜酒,也好让在下略表心意。”

慧觉大师听闻,禁不住露出温和的笑容,缓缓说道:“老衲身为出家之人,恪守戒律,饮酒一事实难从命,还是不去了。既然殿下盛情相邀,老衲便送上一份贺礼聊表心意。”

言罢,慧觉大师抬手将自己手腕上那串历经岁月摩挲的佛珠摘下,递向九皇子,郑重说道:“殿下,这串佛珠已伴随贫道五十余载,乃是先师亲授。老衲掐指一算,发觉您与先师颇有几分缘分,贫僧将此物转赠与您,想来也是先师他老人家的意愿。”

九皇子听闻这佛珠的来历,心中顿时泛起层层疑惑,一时间竟有些不知所措,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他暗自思忖,慧觉大师年近七旬,其先师想必更是年高德劭,自己年纪轻轻,怎会与他先师有渊源呢?

当下赶忙问道:“大师所言,令在下实在困惑不解,还望大师能为我解惑释疑。”

慧觉大师爽朗地哈哈大笑,说道:“天机不可泄露,殿下只管收下便是。倘若日后有缘,您自会知晓其中缘由。”

九皇子无奈,只得接过佛珠,再次向慧觉大师连声道谢,带着满心的惊奇与疑虑,转身返回京城。

苏家自从得知婚期之后,整个府邸瞬间忙碌起来。苏家要嫁女的消息,仿佛一阵旋风,迅速席卷了全国商界,引得众人瞩目。

由于婚期日益临近,各地稍有头脸的商家,纷纷搭乘凌云镖局的商队,不辞辛劳、不远千里地赶来京城贺喜。

一时间,京城内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而在陆家,却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经过数日紧锣密鼓地打包整理,陆家的家什物件基本都已收拾妥当,就等着荣恪郡王一同启程离京。

此刻的陆府,除了几位贴身佣人,那些不愿跟随西行的下人都已遣散。曾经热闹喧嚣的偌大府邸,如今变得空空荡荡,冷冷清清,与郡王府一般弥漫着一种难以言说的落寞与凄凉。

话说京城重建与北疆战事,这两件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历经大半年,终告一段落。战时临时设立的灾时联合公署,也圆满完成了它的使命。不过,因其办公机制高效,一些灾时律法执行得力,故而被保留了下来。

而对于此次战事中有功之臣的封赏事宜,经过朝中大臣们这一段时间的反复讨论,也基本有了定论。

然而,在对几位皇子的封赏上,却让皇上与众位大臣们犯了难。尤其是七皇子和十皇子,他们皆是当今皇后所生的嫡子。七皇子在战事中斩获首功,却因连屠两城,致使本朝三十余万百姓丧命。

虽说战时情况特殊,采取非常手段或许有其无奈之处,但如此残暴的行径,已然引发了全国上下的广泛非议。皇上与皇后原本有意通过此战,考察七皇子,甚至有立储之心,可如今面对天下悠悠众口,一时之间实在难以决断。

至于十皇子,更是犯下弃城脱逃的大罪。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更何况这是在战争时期临阵脱逃,按律本当当场斩首,以正军法。

五皇子与二皇子在战事中同样杀戮较重,但所幸他们杀的都是北夷之人,而且二人还为本朝拓展了千里疆域。如今他们主动向皇上请旨镇守边关,皇上顺势恢复了他们的王爵,以此作为对他们的封赏。

九皇子与十二皇子在北夷之战中的表现可圈可点,有勇有谋,在诸位皇子中脱颖而出。此次封王自是必然。只是皇上念及九皇子身有腿疾,实在不忍让他远赴外地就藩;而十二皇子年纪尚小,目前还不具备执掌封地的能力。于是,皇上决定,即便二人封王,也仍留在京城。

说到户部提起对苏家的封赏之事,这在本朝开国以来可谓是破天荒的头一遭。苏家在京城重建与北疆战事期间所展现出的财力,着实让皇上感到震惊。从户部呈递上来的数据来看,苏家独自承担全国京城重建与北疆战事的开销,时间竟长达三个月之久,涉及金额高达三亿五千万两白银。

这一数字,竟是朝廷目前一年税收的八倍有余。也就是说,如果朝廷要偿还这笔巨额债务,全国官员不吃不喝,也得八年才能还清。倘若加上利息,或者仅用每年的税收盈余来偿还,恐怕二十年都远远不够。

这让一向勤于政务、对国家财政了如指掌的皇上,心中不禁泛起一阵失衡之感。他怎么也没想到,区区一个商家,竟能富可敌国,自家泱泱大国一年的赋税,居然都比不上苏家的财力,仿佛整个皇室都在为苏家打工。

皇上为此思来想去,辗转反侧,一夜都难以入眠。直到将近凌晨时分,才勉强入睡。然而,远处突然传来的一声鸡鸣,将他从梦中惊醒。这一声鸡鸣,仿佛一道灵光闪过,让他瞬间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所谓宁为鸡头,不为凤尾。他虽贵为天子,拥有龙凤之尊,而苏家在民间,以其雄厚的财力,也堪称民间之尊,恰似那公鸡之首啊!如今一个即将嫁女的消息,就能引得全国商人蜂拥而来,如同百鸟朝凤一般。